第8章 努力篇——博學多才是怎樣煉成的(2)(3 / 3)

袁隆平重溫少年的夢,考入重慶相輝農學院(1950年改成西南農學院),主修遺傳育種學。

在學校裏,袁隆平非常努力地學習遺傳學,為日後的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他被分到安江農技學校當教師。教課以外,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在學校裏開始試驗,先搞無性雜交。他認定以染色體基因遺傳學說指導選育良種,從分子角度找問題,搞清作物遺傳內因,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就這樣,他的科研選題,從大處著想,與國家的興旺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學校試驗田頻繁出現他的身影,六年無功,他卻沒有被一次次失敗壓倒。“平生清苦何所有,水稻為伴書作友。”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1972年,雜交水稻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製種技術實踐,首先提出培育“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三係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係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係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係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閱讀點睛:袁隆平堅信“天下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之難事必做於易”。他以超乎尋常的智慧、堅忍不拔的毅力、嚴謹的科學態度、紮實的工作作風和樂觀向上的情操,以及“十年磨一劍”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精神,是成功的基礎。

炸藥之父諾貝爾

賀景文

諾貝爾,瑞典籍科學家、發明家。

諾貝爾一家是土生土長的瑞典人。他的父親就是個發明狂,諾貝爾從小受父親的熏陶,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諾貝爾幼年時,家境並不好,父親為了一家生計,隻身前往波蘭,但仍不能謀得好職業,後來又輾轉來到俄國。由於生活極為困苦,諾貝爾營養不良,瘦弱多病,經常感冒、發燒,母親沒少為他擔心。八歲時,他就讀於鎮上的一所小學,因身體虛弱不得不經常請假。

諾貝爾身體瘦弱,沒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麼活潑,而是經常獨自玩耍。他喜歡安靜地看童話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蟲兒,撿撿小石頭賞玩一番。在校園裏,他經常遠離同學,獨自坐在樹蔭下,看天空中變化不定的雲彩或地上昆蟲的各種動態。因此老師覺得他將來可能會成為詩人或文學家。諾貝爾的外婆很疼愛他,經常給他講一些瑞典和丹麥的童話故事,這時他總是乖巧地靜靜地聽著,腦海裏充滿了無盡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所燃起的無數幻想,可能就是日後發明創造的胚芽吧!

諾貝爾九歲那年,父親從俄國來信說,他已在聖彼得堡開設了一家製造軍用機械的工廠,俄國對他很重視。父親叫全家到他那裏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諾貝爾十歲生日那天,全家人離開瑞典,乘坐輪船渡過波羅的海向聖彼得堡出發。

到達新居安頓下來後,父親對三個孩子說;“今後你們弟兄三個要彼此勉勵,努力學習,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諾貝爾說:“爸,我將來要當發明家!”諾貝爾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讀書很用功,很快學會了俄語,接著又學會了英語、德語。他的學習興趣廣泛,不僅閱讀有關機械、物理、化學方麵的書籍,更喜歡文學,偶爾還作詩自我欣賞呢。

有時候,諾貝爾和哥哥們到父親的工廠去,他總是被那些轉動中的機器深深地吸引住,不久,他又發現了更有趣更好玩的東西,那就是裝入水雷的火藥。當時的火藥,無論是用於槍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諾貝爾會偷偷地帶點火藥回家,為了避免讓爸爸發現而挨罵,他經常把火藥粉放入紙袋中悄悄帶走。從玩耍中,諾貝爾發現了火藥包紮的鬆緊與爆炸強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轉眼間諾貝爾長到十七歲了。父親跟母親商量,想讓諾貝爾學習一些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技術。

於是,諾貝爾第一次離開父母,遠涉重洋到了美國。他投入到了美國大發明家艾利克遜門下。諾貝爾跟艾利克遜學習了許多機械的技術,並幫助艾利克遜從事熱空氣引擎的研究工作。熱空氣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輪機,在當時還沒有普遍使用。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得知物體燃燒發熱使氣體膨脹產生力量的原理,並學習到許多新的知識。

十九歲時,諾貝爾回到了闊別兩年的親人身旁。父母的身體都很硬朗,公司業務也相當景氣。他的大哥擔任了公司經理,二哥擔任工廠廠長,都成了優秀的技師,且在工作上能獨當一麵。父親決定把諾貝爾安插在指導發明的單位工作。諾貝爾第二天就到工廠上班了。俄國和英法聯軍發生戰爭後,諾貝爾家的工廠大量生產水雷,供不應求。水雷的威力被證實後,有兩位化學專家來到工廠訪問,他們就是在俄國學術界留下許多功績的希寧和特拉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