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治國平天下(10)(2 / 3)

他後來觀察到。黃蜂、蚊子與蒼蠅不是像鳥雀那樣,靠氣息發出斷斷續續的啼叫聲,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動,發出一種不間斷的嗡嗡聲,他覺得自己在如何產生聲音的學問方麵變得茫昧了,因為他的全部閱曆都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盡管不會飛,但卻能用振翅而不是氣息發出那般和諧且響亮的聲音。

隨後,當了緣和尚以為除了上述發聲方式之外,幾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時,他又見識了各式各樣的風琴、口琴、喇叭、笛子、弦樂器……從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他坦率地說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難以想像的方法。

智慧金言

古人雲:“學識越多越無傲態,情操越高越無妒意。”學識越豐富的人,立足點越高。眼界越開闊。因而就越能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就越謙虛。

曆代論引

朱子說:“深明以利為利之害,而重言以結之,其丁寧之意切矣。”

解讀

以義為利,以德治國

作為執掌國家政權的執政者。應當以德治國,施仁德之政,以仁德教化民心,最大限度地造福百姓。因為,人心如果失去了道德的製約,就會見利忘義,失去良知,社會風尚就會趨向奢靡敗壞,於是貪汙腐敗、坑蒙拐騙、偷盜搶劫,乃至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各種社會犯罪都將泛濫。因此,治理國家者,不能丟棄道德這個治國之本:平民百姓,更不能丟棄道德修養這個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義與利是辯證的統一,以利養民與以義教民,不可偏廢:以德化民與為人民謀福利,不可武斷地割裂;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是和諧發展的核心。道德養性,財利養命。隻講道德精神,忽視經濟發展,生活貧窮,那麼這個“道德”就是空話,是空頭政治,是不會長久的。但是,如果隻注重金錢物質的占有,否定道德的建設,那麼,人們就會喪失靈魂,社會就會失去前進的發展方向。

國家是全體公民共同的國家,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不是屬於某一姓、某一家私有。古人說:“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孫中山也說:“天下為公。”因此選賢與能,以德治國,才是真正的“治國”之大道。

活學活用

一個老鄉三個幫

羅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羅某一直為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哪怕在這裏能碰上幾個老鄉也好,思鄉之情可見一斑。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他們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增加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多加照應。

羅某一接到邀請,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成為“家”中領導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機構,羅某也等於多認識了近5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包。用羅某自己的話來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非常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都會為我幫忙,而我也隨時幫老鄉的忙……”

正是因為羅某充分認識到了同鄉會的重要性,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結交各式各樣的老鄉,才會有了這麼大的一個關係網,這於己、於他人又何止是些許的方便呢?

組成同鄉會是好,但在同鄉會內部,大家定要團結,中國的團體發展了幾千年,有許多“窩裏鬥”的教訓值得今天的同鄉會加以借鑒。

東晉十六國時期,整個中華大地呈現出一種分裂的狀態。這時,十六國中的前秦在其皇帝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儼然與東晉形成了一種南北對峙的趨勢。

這時,東晉見到這種情況,就希望能想出一個辦法,輕而易舉地滅掉前秦,隻要前秦一滅,北方又將陷於混戰狀態,這對東晉統一全國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