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治國平天下(6)(3 / 3)

在企業創立之初,企業領導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實苦幹的人才。在塑膠廠初創時期,別說它的下屬,就是李嘉誠本人,也須憑自己的雙手安裝機器,生產製品,設計圖紙;靠自己的雙腿,走街串巷,采購和推銷。上海人盛頌聲,潮州人周千和,從50年代初就跟隨李嘉誠,盛頌聲負責生產,周千和主理財務,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輔助李嘉誠創業,是“長江”勞苦功高的元勳。1980年,李嘉誠提拔盛頌聲為董事、副總經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為董事、副總經理。李嘉誠說:“長江實業能擴展到今天的規模,要歸功於屬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創業之初,忠心苦幹的左右手可以幫助“起家”,但元老重臣並不一定能跟得上形勢。到了某一個階段,倘若企業家要在事業上再往前跨進一步,他便難免要向外招攬人才,以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李嘉誠如果一直隻任用元老重臣,“長實”(長江實業)的發展相信會不如今天。“長實”在80年代得以急速擴展及壯大,和李嘉誠不斷提拔年輕得力的左右手實在大有關係。

在“長實”管理層的後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算霍建寧。霍建寧負責財務策劃,擅長理財。他認為自己不是個衝鋒陷陣的幹將,而是個專業管理人士。李嘉誠很賞識他的才學,1985年委任他為“長實”董事,兩年後提升他為董事、副總經理。是年,霍建寧才35歲,如此年輕就任香港最大集團的要職,在香港實為罕見。

與霍建寧任同等高職的少壯派,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周年茂是長江元勳周千和的兒子,在學生時代就被李嘉誠作為長實未來的專業人士培養,送他赴英專修法律。周年茂回港即進“長實”李嘉誠指定他為公司發言人。兩年後的1983年即被選為“長實”董事,1985年與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為董事、副總經理。周年茂任此要職的年齡比霍建寧還小,才30出頭。周年茂一帆風順,飛黃騰達,不能說與李嘉誠的關照毫無關係,但最主要的,仍是他自身的實力。周年茂外表像書生,卻有大將風範,臨陣不亂,該爭該棄,都能較好把握分寸,令李嘉誠感到放心。他深孚眾望,得到公司上下“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好評。

長江的地產發展有周年茂,財務策劃有霍建寧,樓宇銷售則有女將洪小蓮。霍建寧、周年茂、洪小蓮,被稱為“長實”係新型三駕馬車。洪小蓮年齡也不算大,她全麵負責樓宇銷售時,還不到40歲。洪小蓮在60年代末期,長江未上市時就跟隨李嘉誠任其秘書,後來又任“長實”董事。洪小蓮人漂亮,風度好,待人熱情,在地產界,在中環各公司,提起洪小蓮無人不曉。洪小蓮是個徹底的務實派,麵試一名信差、會議所需的飲料、境外客戶下榻的酒店房間等,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80年代中期,“長實”管理層基本實現了新老交替,各部門負責人大都是30~40歲的少壯派。李嘉誠的左右手,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人。李嘉誠認為,他聘用洋人是因為集團的利益和工作確確實實需要他們。

70年代初,李嘉誠為了從塑膠業徹底脫身投入地產業,高薪聘請兩位掌握最現代化塑膠生產技術的美國專家任長江實業的正、副總經理,並賦予他們實權。80年代中期,李嘉誠已控有幾間老牌英資企業,這些企業有相當部分外籍員工。李嘉誠認為,用洋人管洋人,更利於相互間的溝通,是最有效的辦法。還有重要的一點,這些老牌英資企業與歐美澳有廣泛的業務關係,長江集團日後必然要走跨國化道路,啟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和進行海外投資,因為他們具有血統、語言、文化等方麵的天然優勢。

“長實”董事局副主席麥理思是英國人,畢業於著名的劍橋大學經濟係。1979年,麥理思正式加盟“長實”,與本港洋行和境外財團打交道,多由麥理思出麵。李嘉誠器重他,不僅看重他的英國血統、名校文憑,更看重他是個優秀的經濟管理專家。李嘉誠入主和黃洋行,韋理卸職後,李嘉誠提升李察信為行政總裁。1983年,李察信離職,李嘉誠又雇用另一位英國人——初時名不見經傳,後來名聲顯赫的馬世民。馬世民等於是李嘉誠連公司一道買下的人才。1984年,馬世民即坐上和黃集團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總裁。除和黃外,馬世民還先後出任港燈、嘉宏等公司董事會主席。馬世民是“長實”係除老板李嘉誠外,第一個有權有勢、炙手可熱的人物。李嘉誠表示:“我一個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那麼多家公司的主席。”另外,青州英泥行政總裁布魯嘉,也是英國人。在和黃、港燈兩大老牌英資集團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長、行政總裁達數十人之多。

李嘉誠曾高興地對記者說:“你們不要老提我,我算什麼超人,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我身邊有300員虎將,其中100人是外國人,200人是年富力強的香港人。”馬世民把李嘉誠左右手稱為“內閣”。評論家說:“這個內閣,既結合了老中青的優點,又兼備中西方的色彩,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遇魔殺魔,遇佛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