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治國平天下(6)(2 / 3)

漢章帝初登基時,曾打算給幾位舅父加封爵位,一些拍馬屁的大臣也慫恿年輕皇帝這樣做。馬皇後卻堅決不同意。章帝擔心不封侯於眾舅父,會使他們終生懷恨皇帝。馬皇後經過反複認真地考慮,為章帝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她說:高祖時就有規定,沒有軍功者不能封侯,馬氏兄弟目前還沒有給國家立下什麼軍功。何況現在國家連年遭災,穀價長了好幾倍,我為這些事晝夜不安。你未成年時,一切依靠父母,現在你已成人即位了,就應該全力去實現你的誌向,把國家治理好。隻有這樣,我才能放心。你應該鼓勵你的舅舅們努力建功立業。章帝聽了這番話,深受感動,終於打消了給舅父封侯的念頭。他鼓勵舅父們去沙場建立軍功。公元77年8月,馬防同耿恭率兵平定燒當羌。第二年,馬防又大敗西羌兵,年末,被任命為車騎大將軍。

公元79年6月,為宮廷和國事操勞一生的馬皇後得了重病,她不相信那些神巫邪術,也不讓人們為她而祈禱。不久,馬皇後離開人世,死時才四十幾歲。

在處理家庭關係上,“以和為貴”這個原則在西方也有人是對的,如英國哲學家培根,他主張在家庭關係中,要多一些寬容,對待子女不要偏愛,對孩子的用錢要寬鬆一些,兄弟之間不要爭鬥。這些看法都是有幾分道理的。他在“論家庭”的短文中說:

爭,以至積隙成仇,使兄弟間直到成年,依然不和。

意大利風俗對子女和侄甥一視同仁,親密無間,這是很可取的。因為這種風俗很合於自然的血統關係。許多侄子不是更像他的一位叔、伯,而不像父親嗎?

視功名為糞土,看富貴如浮雲

唐朝時候,禪宗第四祖道信大師在黃梅一住三十多年。貞觀年間,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師的仙風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請,希望道信大師能進京與自己見麵。

使臣到了黃梅,向道信大師麵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師聽後隻是淡淡地說道:“請你為我回謝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過慣了山林生活,不願再人繁華的城市。”

使臣將道信大師的意思回複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來黃梅迎請道信大師。道信大師再次告訴使臣:“請你稟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進京。”

道信大師這樣倔強,使臣毫無辦法,隻好又把道信大師的意思稟告唐太宗。

唐太宗見道信大師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心裏非常不悅,覺得道信傷害了自己的九五之尊。

雖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轎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師進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師拒絕了。

“一之為甚,其可再乎?”太宗終於發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黃梅,以刀威嚇道信大師:“若再不應詔進京,當取首級前去!”

道信大師這時候不但沒有慌張,反而靜靜地伸頸就刀,令使臣大驚。使臣也不敢造次,連忙拋刀扶著道信大師,向大師頂禮懺悔。回京後把這情形稟告唐太宗。

太宗聽後,對道信大師的誌向敬重不已,並賜以珍帛,以滿足大師修行於山林的誌向。

智慧金言

古人雲:”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勢之念自輕;世途雖紛華,常念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自古就有很多聖賢之人,視功名為糞土,看富貴如浮雲。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蹇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解讀

為政重在得人

天下之才,惟天下用之。“惟楚有材,惟晉用之。”任何人才都代表著他所在的時代。

古人雲:“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與自知,則必直士。”(見《呂氏春秋》)為政者,隻有把那些有德有才、德才兼備的賢人誌士重用起來,國家才會興旺發達。

而誰將得到任用?關鍵在於選才者的德行。

任用怎樣的人,關係到事業的成敗,決定著國家的興衰。

活學活用

李嘉誠的用人之道

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企業領導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而企業領導下屬的輔佐人才,在不同的階段,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