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要用父母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帶動孩子,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從細節開始,從小事做起,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應自覺擔當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以平和的心態和嶄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當好孩子的良師益友,精心嗬護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樂園。
禪意父母
孩子的習慣是否良好對孩子的一生發展都很重要。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應該早一點開始培養。有的父母很早就培養孩子識字、算術、繪畫能力,卻常忽視了好習慣的培養。孩子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是養成孩子的好習慣,習慣是經過多次重複而固定下來的動作,它具有很強的自動化傾向,所以一經養成,改變起來就很困難,尤其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要糾正壞習慣就更不容易了。
參與
洞山良價禪師在溈山靈佑禪師處參學時,曾請示溈山撣師:“老師,南陽慧忠國師的‘無情說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說法,這是公認的,但無情怎麼會說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麼會說法呢?老師,能否請您方便指示一下?”
溈山禪師豎起拂塵說道:“這個你明白嗎?”
洞山禪師誠實答道:“不明白!請老師慈悲指示。”
溈山禪師道:“我這張父母所生的嘴,絕不會告訴你個中的秘密。”
洞山禪師不以為然,說道:“佛法也有秘密嗎?”
溈山禪師再把拂塵豎起道:“這就是秘密!”
洞山禪師道:“你如不肯告訴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請問老師的同參道友!”
溈山禪師道:“在醴陵攸縣的一座石窟中,有一位雲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會告訴你!”
洞山禪師追問道:“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溈山禪師道:“這個人曾在我門下參學。”
洞山即刻問道:“他向您參學些什麼?”
溈山禪師道:“他問我必須怎樣斷除煩惱才有效果?”
洞山禪師問:“你怎樣回答他呢?”溈山禪師道:“我告訴他,你要能順應老師的心意才行。”
洞山禪師又問:“他有沒有順從你的意思呢?”
溈山禪師回答說:“他非常順從我的意思,他懂得無情怎樣說法。你看!拂塵在說法了!”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參學是一個互證的過程,溈山禪師利用個案為洞山禪師說法,終於使他言下大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和除家庭之外的社會活動。要想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到快樂,不僅需要家長的正麵教育,也需要家長的側麵配合。父母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同時,父母也應該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
魏媽媽一直記得和兒子共同完成飛機模型製作時所共享的那份得意心情。為了和兒子一起完成這個製作任務,她和兒子查閱了許多資料,畫了無數張草圖。“半年前我們正式開工動手,在經過若幹次試驗後,飛機終於完工,當時,我們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表!已經上中學的兒子緊緊擁抱住我!我的眼淚都流下來了!”
秦爸爸的女兒13歲,上小學4年級,特別喜歡體育運動,每年學校運動會都拿幾個第一名回來,她的願望就是長大能夠考上體育學院。秦爸爸為了幫助女兒實現夢想,不論冬夏,都陪女兒一起堅持晨跑。
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學會持之以恒的品質,掌握其他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興趣帶動孩子的興趣,為孩子樹立榜樣,帶領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將某一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並按因果關係或優先原則來劃分任務,從而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促進各種感官的協調配合等。
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應不斷地讚揚和鼓勵孩子,以增強他的耐心和耐力。不要因為自己不感興趣或疲勞就泄孩子的氣,要他們“今天就這樣吧”,或者讓他們幹些別的有興趣的事。孩子天性頑強,有彈性,在他們沮喪泄氣之時,千萬不要縱容他們,要給予他們鼓勵並分析孩子堅持不下去的原因,協助孩子加以解決,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動力等問題時更應該如此。要確保自己的愛好與孩子的興趣相適應。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確定孩子的喜好。所以,父母要多花些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個性,這樣就能保證你和孩子在一起活動時不至於產生代溝,或者無法加入進去的情況,能夠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
禪意父母
家長應該盡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樂趣,這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滿足孩子安全與愛的需要。當孩子在玩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家長應通過回答孩子的問題,給予他幫助,啟發他模仿同伴,向他提問題引發他思考等方式進行引導。要注意的是,給予孩子的建議、提問、引導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願意接受為準。因為玩對孩子自己來說具有開拓性和試驗性,他們不需要也不願讓別人教他如何做。如果家長堅持告訴他們正確的方法和答案,就會破壞了他們的學習進程。家長要做的隻是充當夥伴、提供建議、支持鼓勵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