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臨濟禪師行腳來到翠峰山,便順道去參訪翠峰禪師。翠峰禪師一見臨濟禪師,就問道:“您從何處來?”
臨濟答道:“從黃檗禪師那裏來。”
翠峰禪師聽到黃檗禪師的名字,非常高興,問道:“平常黃檗禪師怎樣教導學生呢?”
臨濟答道:“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都不是真理,黃檗禪師是從來不用言語教導學生的。”
翠峰奇怪地問道:“什麼都不言說,什麼都不教導,那學生怎麼參學呢?”
臨濟答道:“教導是有的,隻是不同於一般言說,有時揚眉瞬目,有時棒喝打罵,若論教授,一個字也沒有。”
翠峰說道:“能否舉個例子?”
臨濟答道:“我是舉不出例子的,因為那是足跡所不能到達的境地,如一箭射過西天。”
翠峰問道:“足跡不能到達,心念總可到達。”
臨濟說道:“如果一定要心念到達,那難免有所偏差。”
翠峰又問道:“如果完全封閉語言意念,我們怎麼見道呢?”
臨濟答道:“當下見道!”
“當下見道”,無言的力量是不能言盡於表麵的,父母的作風,行為,對孩子的態度常常是孩子行動的方向標;“當下見道”是孩子對父母的教育的一種潛移默化的認同。孩子也許會記不住父母的話語,但一生不會忘記父母的“笑貌”和行為習慣。
用行動去證明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聆聽,待鍾聲一停,召喚侍者問道:“早晨司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要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隻是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是吧?你在打鍾時,心裏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想,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什麼,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鍾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禪心來司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又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都要保持今天早上司鍾的禪心。”
此後,這位沙彌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刺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著司鍾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沙彌因用如如入定的禪心來司鍾,所以鍾聲高貴而響亮。司鍾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道理。在奕尚禪師的提示下,以後他做任何事,動任何念,都一直保持著司鍾的禪心。俗話說“有誌沒誌,就看燒火掃地”。從一個人的做事態度上,就可以看到他的未來。
許多父母對於教育孩子總感覺頭疼,不知從何下手,看了上則故事必定有所啟發。其實,最好的教育莫過於從行動開始。人的性格形成源於兒童早期的行為習慣,而養成何種行為習慣則取決於家庭的養育方式。在家庭中製定明確的行為準則並采取持久和漸進的步驟加以強化,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偉人列寧的父母在列寧小時候,為了培養他良好習慣,就製定了幾條不可動搖的規矩:一是每天晚間有一段安靜的時辰,個人作個人的事情,絕不許破壞;二是任何人不得在桌上亂放書刊雜誌和學習用品,看完(用)後必須放置在合適的地方,以保證桌麵整齊和易於保持衛生。三是沒做完功課不允許去幹別的事。這個規定不是給列寧一個人定的,全家人都必須遵守。正是這樣良好的家教,使少年列寧養成了尊重家庭成員,保持自製能力的習慣,發展成為能埋頭苦幹、能長時間集中注意聚精會神的品格,正是這些優良品格奠定了這位偉人一生事業的基礎。因此,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十分重要,從細節開始,從小事做起,父母以身作則,帶動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許多孩子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性,大部分孩子回家後都是把書包一扔,就先打開電視機看動畫片,或者先到冰箱取東西吃,看過的書本報刊都是父母跟在身後收拾,很少自我管理,還有的寫作時父母都要陪在身邊。
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職場工作,早晨的時間非常緊張,孩子如果養成自立行為,就能給父母減少很多困擾,不必再因為孩子的磨蹭而大傷腦筋。嬌嬌就是一個很聽話的寶寶,她雖然隻有三歲半,但已經是個很會料理自己的小家夥,早晨,鬧鍾一響,她就會迅速爬起來,自己穿好衣服,來到衛生間洗臉刷牙。然後,就跑到早已等在一邊的爸爸媽媽身邊,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鍛煉身體。“爸爸媽媽早上好!”“嬌嬌早上好!”這是他們每天見麵時必不可少的問候語。還是嬌嬌學走路時,常常摔跤,但爸爸媽媽無論是誰,都隻是在旁邊看著,笑著鼓勵嬌嬌自己爬起來。“疼嗎?”“疼!”嬌嬌眼淚一串串落在臉上。“那下次走路的時候要小心一些好嗎?”“嗯!”“嬌嬌乖,嬌嬌是個最勇敢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