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與祝福

有一位精於醫術的醫生,因為每天要看著許多病人死去,因此非常懼怕死的陰影。聽人說禪有助於克服這種心理,醫生便找到南隱禪師,請求開示。

南隱禪師道:“禪不難學,你既然身為一個醫師,就應該好好對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禪!”醫生似懂非懂。後來再去,每次南隱禪師總是對他說道:“一位醫生不該把時間消磨在寺院裏,快回家照顧你的病患去。”

醫生非常不解:這種開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當他第四次參訪時,就抱怨道:“有位雲水僧曾告訴過我,人一旦學了禪就不怕死。每次我到這裏,你總是要我照顧我的患者。這一點我很明白;但假如這就是所謂的禪,我以後就不必再來向你請教了。”

南隱禪師微笑著說道:“我對你太嚴格了。給你一個公案試試。”就要醫生參“趙州無”的話頭。

醫生苦參這“無”字公案前後多年,終於自覺心地澄明,“無”已成了真理。醫生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已經脫離了生死掛慮。

當醫生叩見南隱樣師稟報自己的修行時,禪師隻對他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禪不難學,既然身為一個醫師,就應該好好對待病人,那就是禪!”醫生從懼怕死,到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終於從“無”了悟,心地澄明,脫離生死掛慮。對孩子未來的懼怕,可以說是父母的一種病態心理,作為父母,無法不為孩子構想未來。可是有些父母在為孩子構想未來時,總是憂心忡忡,為他們的前途擔憂,設想出各種各樣不利的狀況,並用這些未可知的虛假事實嚇唬孩子,卻很少為他們呈現成功的美景。這些消極的信息點點滴滴地儲存在孩子的潛意識裏,積少成多,逐漸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造成孩子對未來的恐懼感以及喪失積極的競爭力。

父母美好的期待往往就是孩子成功的未來,同樣,父母對孩子的擔憂往往也會在生活中變成現實。這時因為,長久以來,孩子已經接受了父母的暗示,與父母同樣地擔憂。當孩子的眼裏所看到的都是父母警告的陷阱時,閱曆淺、經驗少的他們一定會陷入深深的憂慮中,在困難麵前驚慌失措、沮喪不安。這不是父母所想看到的。如果佳茗的媽媽不是在高考前反複給他施加壓力,告訴佳茗高考關係他今後的前途,如果他考不好,今後恐怕就再沒機會上大學了,家裏就不會再管他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而是告訴他高考也是驗證學習成果的一部分,隻要平心靜氣將自己的所學所知答好即可,答不好也沒關係,畢竟考卷也有局限性,也許你會的偏偏就沒考,而你不會的恰恰是考卷上的那幾道題,這並不能說明你的所學所知就隻有卷麵那幾十分,但也確實說明還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補充,僅此而已。至於考大學,如果真的想繼續學習,今年考不上,還有明年,明年考不上還有後年,總之,隻要自己想學習,什麼時候都可以,什麼時候都不晚。那麼佳茗就不會在進考場後怯場,更不會因為精神緊張而導致發揮失常。因此,“如果父母想為孩子指引道路就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向,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成長進步就祝福他們”。在父母祝福與期待的目光中,孩子的心中會充滿勇氣,自信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祝福並不是一句空話,僅僅建立在對孩子未來的空想上,而是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的鼓勵與支持,以及切實的指導。在父母慈愛目光的注視下,孩子們跨過一個又一個障礙,越過一個又一個危機,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他們逐漸走向成熟,穩定,並一點點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朗、快樂、自信、健康地成長。比如,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對孩子來說,它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如果父母因為怕網絡的色情、暴力、遊戲等給孩子帶來壞影響時而限製孩子接近網絡,就不是一個可行的方法,總不能因為怕吃飯噎著就寧可餓死,況且,這種控製是無用的,也是無力的,不管父母作何感想,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生活中已經離不開電視手機一樣,唯一的方法就是帶領孩子一起在網絡中學習,了解網絡帶給人們的利益與方便,同時,也要向孩子們講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網絡也如此,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善惡準則,是非觀念,培養堅強的自製力與意誌力,用正確的人生觀、娛樂觀抵禦來自網絡的不良誘惑,將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引向健康的方麵。

禪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