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紙擤鼻涕的時候,被儀山看到了,他大聲喝道:“你的鼻子比別人的血汗珍貴?你這不是在糟蹋白紙嗎?”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難以忍受儀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說:“人間有三種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師門的影響力,發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賞家師的慈悲,步步追隨;上等僧在師父的鍵錘下日益強隆,終於找到自己的天空。”
玉不琢不成器,儀山禪師對滴水和尚的做法雖然看上去不近人情,但卻令滴水醒悟。所謂嚴師出高徒,對於孩子的教育從孩子落生的那天起父母就不能鬆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個家庭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根據孩子的不同個性,都應有不同的庭訓教育。
所謂庭訓,簡單地說就是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庭訓教育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家長應當尊重孩子的人格,順應和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使庭訓教育有理、有情和適度。即幫助孩子理解遵守規則的必要性,使孩子懂得服從規則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什麼好處,增強孩子遵守規則的自覺性,成為自覺自願的行動。如從小時候自己整理玩具,玩好後放整齊,輕拿輕放等開始,讓孩子明白一是為了清潔,不影響別人的行動;二是為了保護玩具,使玩具玩得長久。到尊重長輩,不能打人罵人等禮貌行為,諸如此類淺顯的道理孩子是可以接受的。隻有明白了道理,孩子才會有遵守規則的願望,使孩子感到這麼做可以使他成為一個人人喜歡的優秀孩子。
父母進行庭訓時千萬不要板著麵孔,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直觀形象的方法給孩子講道理,把道理蘊涵在事物之中。根據孩子的成長發育逐條貫徹。比如家裏來了客人,讓孩子根據客人的年齡主動問好,幫著大人招待客人,客人的跨讚會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到文明禮貌做人的最大愉快,也鍛煉了孩子的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處世習慣。
給孩子製定的常規要求,首先父母必須身體力行,成為孩子學習的楷模。家庭環境布置是否整潔,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父母是否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孩子的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譏諷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愧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讚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支持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讚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友愛中成長的孩子學會關愛。”孩子早期大約有2/3的時間要在家庭中度過,而且完全依賴於成人,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如果說人生是變化莫測的大海,家庭則是孩子停泊的港灣;如果說生命是一片綠洲,那父母就是那生長萬物的廣袤沃土。父母可以給孩子安心、安全、安寧,也可以給孩子荒蕪、貧瘠、幹旱。家庭既可以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也可能成為孩子墮落的毀滅之舟。
禪意父母
庭訓教育,就是父母通過良好行為規範的訓練,有目的地教育孩子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從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家庭教育手段。它並不是在孩子犯錯誤時懲罰孩子的某一種方式,而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製定庭訓,並非用條條框框去約束孩子的手腳,限製孩子的發展,而是在鼓勵和培養孩子充分發揮自己創造力和創造精神的同時,教育和引導孩子用正確的行為規範來調節和控製自己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穩固的行為習慣。
擺脫貪欲乃快樂之本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
禪師說:“欲望!”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裏打探一下。到了那個地方,他向人詢問:“這裏的地怎麼賣呢?”當地人說:“隻要交1000塊錢:然後就給你一天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