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戒妒

唐朝大將郭子儀,功蓋天下,權傾朝野,但是他卻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去聆聽禪師說法。

有一天,郭子儀問禪師:“傲慢是什麼?”

禪師以一種極其傲慢無禮的態度對他喝問:“你也配問‘傲慢’

是什麼!”

禪師的話驚呆了所有的人。郭子儀乃當朝相國,禪師怎麼能這樣說呢!顯然,郭子儀被禪師的話激怒了,正準備發火的時候,禪師又恢複了慈善的麵容,笑著對他說:“這就是‘傲慢’。”

還有日本的一個故事:

一名武士向禪師問道:“天堂和地獄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你能帶我去嗎?”

禪師問道:“你的職業是什麼?”

“我是一名武士。”

禪師說:“就你這樣也配當武士!我看你去做乞丐還差不多!”

武士伸手拔出腰間的寶劍,目露凶光,用劍抵在禪師胸前。

禪師神態安詳地說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武士急忙收起寶劍,謙卑地向禪師道歉。這時候,禪師笑著對武士說:“天堂之門由此敞開!”

天堂與地獄皆在人的一念之間,對孩子如此,對父母也如此。專家指出,父母的過分嬌寵,令很多獨生子女處處要占上風,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願聽誇獎別人的話。

嫉妒在當今孩子中已成為一種愈來愈嚴重的通病,生活中我們發現,好多種情況都能使孩子產生嫉妒。比如,家裏來了小朋友,本來兩個人玩的很高興,就因為媽媽誇讚幾句或表示親昵些,孩子就會因嫉妒突然翻臉,對小夥伴采取不友好的態度,或者冷淡,或者不把自己的玩具給對方玩。如果別的同學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自己沒有,心裏就會不好受。兩個孩子本來在一起說說笑笑的,一個孩子看別人總垮對方聰明伶俐,就會不自在,甚至當即說出對方的缺點,揭對方的短處。這樣的例子很多。可見嫉妒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應。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一個孩子,孩子成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與注意焦點,也因此養成了許多孩子的“嬌”“驕”二氣,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願聽誇獎別人的話,凡事都要以自己為中心,一旦發現別人的目光不在自己身上,就會產生強烈的嫉妒情緒。久而久之,這種嫉妒情緒便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與正常交往,甚至因為嫉妒而引發孩子的忌恨情緒的產生。作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過強的嫉妒心理,應及時進行疏導。

防止孩子產生過強的嫉妒心理,主要還在父母。作為父母,平時要多關心孩子,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當然,父母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稱讚恰當,應該客觀,實事求是,不能過分誇大,要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既表揚孩子已經取得的成績,又要指出目前還存在的不足,以免孩子由於盲目自滿而產生“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的心理。對那些已經產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可以給他們講講別的小朋友是怎麼取得成功的,他們平時是怎麼努力的,以防止孩子隻看見別人獲得獎勵,而忽略別人付出的勞動過程。同時別忘了一定要在給孩子講講他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鼓勵孩子要繼續努力。對那種處處要占上風,事事以自己為中心,愛嫉妒,不容人的孩子,父母也要嚴厲批評,使其認識錯誤,奮起直追。

禪意父母

嫉妒是一種低級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愛指責別人,或想辦法讓別人不如自己。他們大多數有自卑感,總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什麼可取的地方,因此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內耗。有些孩子還會性格逐漸變得古怪起來。這些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是有害的。作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過強的嫉妒心理後,應及時進行疏導。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寬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質,讓孩子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同時,也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心,不驕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