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心想:“那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塊地,這樣的生意實在是太劃算了!”於是他就和當地的人簽訂了和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時候,他回頭已經看不見出發的地方了。他的步子一分鍾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裏想:“忍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的辛苦帶來的歡悅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他心裏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的話就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於是他走斜路向起點趕去。可是太陽也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麵了。於是他加緊了腳步,隻差兩步就要到達起點了,但是他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了那裏,倒下的時候兩隻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那片地歸他了,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生命已經失去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禪師講完,閉目不語。弟子頓有所悟。
“忍受這一天,以後就可以享受這一天的辛苦帶來的歡悅了。”那個農民的想法似乎並沒有錯,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也都這麼做。許多人的一生正如這個農夫,隻差兩步就要到達起點了,但是力氣已經耗盡,雖然倒下的時候兩隻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獲得了那片地,可是又有什麼用呢?生命已經失去,費盡千辛萬苦得來的土地一點意義都沒有。
做人做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太貪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講的就是知足常樂的道理。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說的也是知足常樂的道理。知足常樂,可以說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但在現實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貪欲是痛苦之源。正如愛比克泰特所說:“導致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貪欲。”苦樂取決於所求與所得的比例,與所得大小無關。以金錢為目的的,有了一百萬還想有兩百萬甚至一千萬;以權力為目的的,掌握了小權還想掌握大權甚至掌握更高權力。得不到痛苦,得到了怕失去也痛苦,得到了還想得到更多同樣還是痛苦。隻要有這種貪念在,這種追名逐利的煩惱就永無歇息之時。
在貪欲的驅使下,可以說是為商必奸,為官必貪。一旦有權在手就拚命納賄斂財;一旦有利可圖就不惜草菅人命。貪欲可以使人蒙蔽雙眼,蒙蔽心智,做出目無法紀,違背良知的無恥之事。
貪欲使人墮落,不但表現在攫取金錢權利時的不仁不義,而且表現在攫得金錢權利後的放縱無度、奢侈浪費。
中國的父母不管自己日子過得怎麼緊巴,也要滿足孩子的需要,甚至是超過家庭經濟水平的需要,生怕委屈了孩子。有的父母自己收廢品、拾破爛賣,卻讓孩子吃好的,穿名牌,兜裏揣著手機,耳朵上掛著MP3、MP4。書包裏還有各種各樣的電子學習器。這些父母以為這樣做就是表達了自己對孩子最大的愛,殊不知這樣做隻能培養孩子的嬌縱與自私。曾經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中學生就因為姐姐不肯把錄聽器借給自己而把姐姐殺了。所以,作為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莫要貪心。比如,可以教育孩子把自己小時候玩過的玩具送給別的小朋友,把爺爺、奶奶給的過年壓歲錢買一些書本送給貧困的農村學生,等等。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到鄉村看看,讓他們懂得生存的不容易,知道珍惜自己的所有,也懂得長大要多為社會做貢獻,為更多的人能過上好生活好好學習。
禪意父母
教育孩子戒除貪欲,做自己的主人,關鍵是戒除對金錢權利的占有欲,以一種達觀的態度看待金錢與權力。知曉一切名利都是身外之物,過眼煙雲。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權力觀。凡是對錢抱占有態度的人,他同時也就被錢占有,成了錢的奴隸,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