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忍心拒絕孩子的請求,尤其當孩子因為願望得不到滿足哭泣的時候。有些家長當時不答應,可是經不住孩子的糾纏和眼淚,最後還是答應了,這是最失敗的。這樣出爾反爾,定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因為他知道隻要死纏硬磨再加之眼淚就一定可以達到目的。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間的溝通與配合,達不到教育孩子的共同默契度,有時爸爸不遷就了,媽媽卻遷就了,有時媽媽不給,爸爸卻在那邊答應了。還有的是父母達成一致意見,爺爺奶奶卻悄悄地予以滿足,當父母提出批評,老人又說這是他自己的錢,不要對孩子太苛刻等等。這種做法常常會給孩子一種誤解,不了解父母不滿足自己的真正理由,導致心理失衡,誤以為父母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單單是因為舍不得錢,不疼愛他,不為自己著想。

因此,拒絕孩子的要求,不遷就孩子是必要的,但要掌握一些方法、策略,比如家長在拒絕孩子的同時,要跟孩子講明理由,為什麼不可以,是因為家裏的經濟條件不許可還是孩子的要求太過分,如果是經濟條件不許可,就要跟孩子分析家裏目前的經濟現狀,讓孩子知道父母肩上的重擔,如果不是經濟問題,就要講明是孩子的要求過分,以講故事的形式告訴孩子,在中國能夠過上小康水平的孩子並不多,還有許多孩子想讀書都沒有錢,如果拿這些錢可以給那些小朋友買許多的書本,告訴孩子錢最大的用處是什麼,應該用在什麼地方。在孩子方麵,也會感到父母是真正關心愛護自己的。

學會拒絕吧,用愛的原則和理由。愛孩子要有原則,適可而止,遷就孩子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害。

禪意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對孩子非分的需求不遷就之外,對孩子正當的要求,有時基於家庭的經濟條件,或者出於教育孩子的目的,也不要全部滿足。但拒絕孩子的要求必須講究方法。小孩雖小,可心裏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賴的就是父母,輕易、粗暴、簡單化地拒絕孩子的需求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損傷,產生不安全、無所適從的感覺。當你準備不遷就孩子的要求時,首先要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認真地告訴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認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讓孩子感到家長不是不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過分,或者家裏的確有困難。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分擔生活中人與克己節製,這對他們今後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種教子方略:嚴而不厲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是落葉滿地。

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落葉是不可能一次掃完的,“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所以,對於我們大家來說,不斷地認真清掃每天的落葉,使自己的門前幹淨是最重要的。“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對於家長來說,想讓孩子一點錯誤不犯,成為一個十分完美的孩子也是不切實際的,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都不時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後改正,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與成熟。關注孩子的成長,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下的過錯不斷進行提點、更正,幫助孩子校正前進的方向,是家長的責任。但要講究方式方法,麵對小和尚的急功近利和不踏實做事的想法,老和尚采取的是生動而充滿溫情的提點,這種提點,嚴而不曆,卻使小和尚明白了該如何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