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禪師以他的“死”來點化世人,“死”與沒“死”隻是普化禪師的演示手段。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後采用的並不是適當的批評,而是斥責或嘲諷、嚴重的會訴諸武力,采用棍棒教育。

在父母看來,管教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孩子聽話才能成為好孩子。依照著這樣的思維方式,父母就經常強迫孩子照著自己的話去做,否則,就要嚴加斥責。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很被動,產生依賴情緒,隻要遇到事情就會等待父母的指令,不敢也不會自行做出判斷,惟恐做錯事情又遭到斥責。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會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是極其不利的。

批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言而喻的。在父母一次次的批評聲中,孩子就會漸漸習慣,從而變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從表麵看,遭到批評的孩子很快表示服從,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但事實上,孩子大多考慮的隻是批評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和難堪,而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本身卻很少進行自我反思,因此,缺乏方法的批評或斥責一般都會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不僅如此,父母的批評常常會造成孩子的對立情緒,孩子即使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由於嚴重的逆反心理而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批評孩子時再使用一些訓斥、譏諷甚至威脅的言辭,則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負麵影響。

孩子畢竟是孩子,年齡小、經驗少、知識也不多,能力很有限,因此常常會惹出這樣那樣的事端來,父母應該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反省。父母應盡量少用批評的口氣與孩子說話,如果的確需要對孩子進行批評,也應該注意自己的用詞與語氣。

批評隻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它更不是咒語,隻要一念,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因此,父母在批評孩子的同時應該更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加以改進。

禪意父母

在父母的眼裏,往往覺得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會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情感傾向,也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父母隻有尊重孩子,用平等民主的方法對待他們,才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責任感。因此,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分寸,要給孩子留麵子,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在批評的時候也不要說粗魯、譏諷孩子的話。

嚴格的庭訓

寒冬臘月,一個名為“滴水”的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外麵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儀山的弟子看他可憐,紛紛為他求情,可是儀山說:“我這裏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沒有住處的人!”

弟子們沒有辦法,隻好紛紛走開。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那個和尚身上破裂的地方開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然跪在那裏,雷打不動。儀山下令弟子:“誰也不準開門,否則就將他逐出門外!”

七天後,那個和尚支撐不住,倒了下去。儀山出來試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絲呼吸,於是便下令將他扶了進去。滴水終於進了儀山禪師門下參學。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儀山禪師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什麼分別?”

話剛說完,儀山一拳打了過來,大吼:“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滾出去!”

滴水被儀山的拳頭打得頭暈目眩,耳朵裏隻有儀山的吼聲,忽然間,滴水想通了:“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