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采用否定孩子的方式,一個孩子如果認定自己是一個很有用的人,一個對社會很有用的人,一個很強大的人,那麼這個孩子就很可能走上成才之路。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一個孩子天天被罵作白癡、廢物,他就可能漸漸相信自己真是一個白癡、廢物,漸漸喪失了樂觀的生活態度,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此與成功無緣。但也不能因此就漠視孩子的過錯或者放任,適當的懲處也是激勵的一種方式。

懲處孩子要先講清楚道理,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裏,為什麼會受到懲處。父母在懲處孩子之前講清楚道理比單純懲處的效果更為明顯,說理本身不僅能使孩子清楚他們為什麼不能做某種事,同時還能使孩子知道若違規受懲處,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一次隻懲處孩子的一項錯誤行為,懲處孩子時,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正確的行為應是怎樣的。懲處的次數至少要和對孩子進行稱讚和表揚的次數相等。

懲處過輕,孩子就會認為沒有什麼了不起,產生一種滿不在乎的心態;處罰過重則又可能使孩子產生回避、遠離甚至憎恨父母的心理,進而引發一些不良情緒。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說,懲處的強度與孩子違規行為的強度應該成正比關係。比如孩子沒把作業做好,父母不應該因此大發雷霆,而應罰孩子重做一遍。否則,孩子就會因為懲處過重產生抵觸情緒。

父母對孩子進行處罰,不能有時毫不留情,有時又熟視無睹,這樣就會使孩子無所適從,錯誤行為難以消除。另外,處罰不要延時,延遲的處罰會使孩子忽略被處罰的緣由,如果孩子一有錯誤就進行懲處,他們的不良行為就會伴隨著恐懼和焦慮而中止,而孩子一旦中止行為,懲處也就應該立刻結束,避免舊事重提或過錯合並處罰。

雖然懲處可以有效地祛除或削弱孩子身上的不當行為,但作為家長,也不宜頻繁使用,還是要多激勵孩子,在孩子的逐步成長中,感受到孩子的快樂,在良好的氣氛下促進孩子的成長。

禪意父母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畢淑敏在這篇文章裏指出:體罰,是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敗,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及獎賞都毫無作用之後才使用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懲罰可以起到對某些行為的抑製作用。隻要適當使用這個技巧,就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行為的出現頻率。但是,任何方法都不能濫用。如果家長習慣於時不時懲罰孩子一通,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錯,將會使懲罰變成身體折磨,甚至是人格的侮辱。

批評不是“咒語”

有一天,普化禪師在街上向人乞求布施法衣,有信徒把上好的袈裟給他,他卻不肯接受。

有人把此事報告給普化禪師的師父臨濟禪師,臨濟禪師就買了一口棺材送給他,普化禪師非常歡喜地說道:“我的衣服買回來了。”

普化禪師立刻扛著棺材,跑到街上大聲叫道:“臨濟禪師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著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東門。”

第二天,普化禪師扛著棺材到了東門,一看,人山人海,大家都想來看看熱鬧。普化禪師對大家說:“今天看熱鬧的人太多了,不好死,明天去南門死。”這樣過了三天,由南門到西門,由西門到北門,再也無人相信普化禪師的話了,大家說:“我們都被普化騙了,一個人好好的怎麼會說死就死呢?再也不上他的當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禪師扛著棺材來到北門。一看,沒有幾個看熱鬧的人,就非常高興地說:“你們非常有耐心,都不怕辛苦,東南西北地跟著,我現在可以死給你們看了。”說完,普化禪師跳進棺材躺好,自己蓋上棺蓋,再無聲息,果然像他說的那樣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