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不少受家長溺愛的孩子,心理發展速度緩慢,語言表達能力和行為規範、智力和性格等方麵,都比正常發育標準降低一個階段。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很差。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家裏好吃的,好玩的都盡量讓著孩子,惟恐讓孩子受委屈,或孩子不高興。有時孩子把好吃的給父母,父母卻總推說:“我們不吃,你吃。”漸漸,孩子不在謙讓,反正爸爸媽媽也要給他。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以及感受,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認為家裏的好東西理所當然地是歸他的,自己是家裏最重要的人物,人人都應關注他,優先考慮他,稍有不周到,便自覺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亂發脾氣。在這些孩子眼中,父母就是自己的“錢袋子”、“跟班”“司機”“老媽子”,是專門伺候自己的。所以他們對待父母頤指氣使,呼來喚去,指使父母團團轉,毫不尊重,更不用說體諒父母疾苦,減輕父母負擔了。
大量事實說明,溺愛會造成孩子品德素質發育不良,釀成人格疾患,這樣的孩子將來一旦走上社會,則很難在社會立足。所謂慣子如殺子,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古人雲:“君子之愛也以德,小人之愛也以姑息。”溺愛、姑息和遷就孩子,不僅害孩子,也害父母自己,所以,為人父母要切記深思,都應該學會怎樣愛孩子,怎樣教孩子學會愛。
禪意父母
過分溺愛是當今大多數父母家教中的一個通病。對孩子溺愛的結果。往往使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因此,凡是具有溺愛傾向的家庭,孩子的自理能力都非常缺乏。試想,一個孩子連自立的能力都不具備,他將來怎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呢?所以說,父母如果真愛孩子的話,那麼就必須放棄對孩子的溺愛。
該拒絕時就拒絕
雲門禪師去參訪睦州禪師,到了睦州禪師的道場,此時正是薄暮時分。雲門禪師用力敲著兩扇緊閉的大門,很久以後,睦州禪師才來開門。雲門禪師道明來意之後,便邁腳進門。正當雲門禪師一隻腳剛剛跨入門檻的時候,睦州禪師出其不意地用力把門一關,雲門禪師當時痛得大叫:“哎喲,好痛呀!”
禪師:“是誰在喊痛呀!”
雲門:“老師!是我,我的腳好像斷了。”
禪師:“你在哪裏呢?”
雲門:“我在門外呀。”
禪師:“你人在外麵,為什麼叫痛呢?”
雲門:“因為你把我的腳關在門裏麵了。”
禪師:“腳在門裏,為什麼人在門外呢?”
雲門:“你把我分成裏外了。”
禪師:“盡癡!一個人還有裏外之分?”
聞聽此言好像一記重錘擊在心上,頓時粉碎了虛妄的身心世界:世間萬物,說什麼分別?雲門禪師當下大悟。
睦州禪師出其不意地用力把門一關,使得雲門禪師在疼痛中獲得大悟。當今父母是否也有如此用心,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能堅決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呢?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護、照顧和物質享受,相比父母在童年時的生活,可謂天壤之別。可是,如今的孩子似乎永不知足,在物質上,他們可以說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從各種各樣的傳統兒童玩具,到花樣翻新的時尚逸樂玩具,以及父母為了提升孩子智力的益智健腦的電子產品,從吃到穿,極盡父母所能。在家中,他們真的可以堪稱“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唯他們意誌是從,但即便是這樣,孩子們仍不滿足,因為現在的社會完全是一個消費型的社會,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同商品湧上市場,商家更是看透了如今獨生子女父母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弱點,緊緊抓住這塊市場不放,不斷研製出更誘人的商品,令孩子們眼花繚亂,欲罷不能,他們的欲望也變得強烈。
其實,孩子的心靈本是一片白紙,他們的思想行為既受社會的影響,也與父母的思想品格、道德水準、教養方式、行為準則息息相關。孩子是沒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家長來滿足,如果家長不知道分寸和適度,不管孩子提什麼樣的要求都千方百計地滿足,並不斷以周圍人的尺度來攀比,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自己的虛榮心。可是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為強烈。不要說以有限的精力、財力、時間去滿足孩子無休無止、花樣翻新的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對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滿足首先就是一種錯誤的引導,使孩子養成隨心所欲、惟我獨尊的不良思想,不僅不會體恤父母的辛苦,而且很容易滋長虛榮心,勢必導致他們品格的健康發展,甚而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