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家長領孩子到朋友家做客,孩子不小心損壞了某個器物,家長不可以當場責備孩子或者嚴厲斥責,當然,更不可以因為自己的麵子關係而動手打孩子,隻要提醒他小心就可以了。如果物品貴重,你可以向朋友道歉,並表示願意想辦法補償。父母在教育孩子前,首先要設法弄清楚孩子犯錯誤的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選擇溫和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過失,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傷害孩子的自尊。
含含是一個剛滿2周歲的混血兒,她的爸爸是中國人,一家跨國公司的老總,媽媽則是在中國留學的法國大學生,畢業後就嫁給了含含爸,留在了中國。因為工作關係,含含爸很少時間呆在家裏,教育管理含含的責任隻好交給含含媽一個人。不過,令含含爸寬心的是每次回到家,小女兒的乖巧懂事都令他十分欣慰。有一次,天突然下起雨來,含含媽必須到外麵把洗好的衣服收回來。她告訴含含在門口等著,含含帶頭看看媽媽,點點頭。雖知媽媽剛離開,她突然跟在後麵蹦蹦跳跳地穿過濕濕的天井,向院子裏跑去。含含媽抓住她,把她拉了回來,嚴厲地重複了一遍命令。但是含含媽一轉身,含含又跟著跑了出去。在第三次的時候,含含媽抓住含含,用一根小棍子敲了含含小腿幾下。含含哭了,含含媽沒有理睬。收完衣服,將壁爐點著。含含擦擦眼淚,走到媽媽身邊,伸出胳膊說:“我愛你,媽媽。”含含媽溫柔地將女兒抱在懷裏,親撫了許久。含含媽輕柔地告訴了女兒服從的重要性。在懲罰之後,父母的溫暖撫慰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孩子會誤以為父母不在愛他。
一般孩子對父母的話是很少一說就聽的,但反複說教又變成了嘮叨,而嘮叨一方麵使孩子反感,另一方麵也容易失去威懾力,就會使孩子認為聽不聽大人的話也無關緊要。所以,父母必須養成重要的事情對孩子隻說一兩遍,如不執行要有相當的處理方法,讓孩子知道後果的嚴重性,父母並不是說說而已。但有些關於孩子自身問題的,父母要先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不同,就要在做通孩子思想工作以後再作決定,千萬不要把征求孩子意見當成走過場,問問,不管孩子有何想法,最終還是按自己意見辦,孩子會說“問我幹嘛?還不是你們說了算!”必須審視孩子的意願是否合理可行,孩子的選擇是否適合他們,是否能夠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既不要嘮叨,也不要發火,心平氣和,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尊重孩子並不等同於完全俯就他們、滿足他們。善待孩子,體諒他們,不對孩子施加暴力,並不等於就是尊重孩子,還包括對孩子人格、思想、個性的尊重以及興趣與愛好的尊重,對孩子朋友的尊重。父母尊重孩子,那麼他們也就會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我們給孩子展示什麼,孩子就會習得什麼。
禪意父母
父母應當滿足孩子正當的願望,而以堅決的態度來拒絕無理和任性的要求。隻有這樣才能指導孩子分辨對與錯、好與壞、善與惡,才能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如果父母無法製止孩子的哭鬧,那就讓孩子獨自呆一會兒。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一味地遷就和妥協,隻能膨脹他們的欲望,而不能令他們明白世間的事物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夠形成的,父母不要試圖通過一時一事就改變孩子。但無論怎樣,父母都不要對孩子采取暴力。一個兒童在他的生活中受的屈辱越少,長大後才越能懂得自己的人格尊嚴。
溺愛是一種罪過
日本的真觀禪師在中國學佛參禪,走遍中國的名山叢林。20多年後,真觀禪師終於證得禪門自我,整裝回國,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者蜂擁而來參禪求道,大家都爭相提出各種難題,要禪師解答。
麵對種種問題,真觀禪師總是閉著眼睛,不予回答。禪師不願和人議論禪門公案,認為大家對公案禪搬來說去,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研究天台教義30餘年的道文法師慕名而來,非常誠懇地問道:“我自幼研習天台法華思想,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理解。”
真觀禪師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華的思想博大精深,圓融無礙,應該問題很多,而你隻有一個問題不解,不知是什麼問題?”
道文法師問道:“《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思就是認為樹木花草皆能成佛。請問: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嗎?”
真觀禪師不答反問:“30年來,你掛念著花草樹木能否成佛,這對你有何益處?你應該關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法師先是訝異,然後說道:“我沒有這樣想過。那請問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觀禪師道:“你說隻有一個問題問我,關於第二個問題就要你自己去解決了。”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為水淹過了人的頭,人因為吸不到氧氣而窒息。同樣,對孩子的愛過了頭,就會變成“害”。過分的溺愛與嬌慣會使孩子遭到毀滅。“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這是千百萬父母家教實踐的正確總結,值得每個父母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