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鞭策:棒喝以愛為先
文偃禪師去參雪峰禪師。來到雪峰莊,先碰到了一位學僧,就問道:“你今天要上山嗎?”
“是的。”學僧回答。
“請您幫我帶幾句話給雪峰禪師,但不要說是我的話。”
“可以。
“你到山中,見方丈上堂,便出來握著手腕,直立在他的麵前說:‘你這個老頭子,頸上的鐵枷,為什麼不脫下來?’”
這位學僧一地依照文偃禪師的指示去做了。雪峰禪師聽他這麼說,便下座當胸一把抓住學僧,說道:“快說!快說!”
學僧答不出,雪峰禪師便推開他,說道:“剛才那不是你的話。”
學僧故意說:“是我的話。”
雪峰禪師大聲吩咐道:“侍者去拿繩子、棍棒來!”
學僧一害怕,趕快改口說道:“不是我的話,是莊上從浙江來的一位文偃禪師教我說的。”
於是,雪峰禪師對大眾說道:“你們去莊上迎接五百人的導師吧!”
第二天,文偃禪師來見雪峰禪師。雪峰禪師一見麵便有意問道:“憑什麼修到了這種境界?”
文偃禪師低下頭,不語。
從此,文偃禪師就在雪峰禪師這裏住了下來,師生互相切磋禪法,心心契合。
對於孩子過度的期望,可以說是父母頸上的鐵枷,這個鉄枷不僅令父母感到沉重,也同樣令孩子感到難過。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隔閡。
可以這麼說,現代的父母為孩子所投注的心力,較之於過去的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卻很少被孩子們感覺到,不僅如此,因為父母之間缺少溝通和理解竟導致許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且有上升趨勢,對父母的關愛不但不領情,甚至反感,有時還加以反抗。有人認為那是因為現代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普遍缺乏一顆關懷別人的感恩心。
感恩心是要靠溫暖情來培育嗬護的,可惜現代父母的愛,不知為了什麼,要麼過於缺乏理性,毫無原則,要麼理性太強,高高在上,缺少溫情。比如有的父母,無論是孩子要什麼,做什麼都無條件地答應,哪怕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養成了孩子為所欲為的習慣,一旦父母不能令其滿意,就對父母充滿怨恨,這樣的孩子自私而冷酷,犯了錯誤往往不思檢討,而是把過錯推給父母,認為都是父母的責任。還有的父母,很關心孩子的功課,每天陪讀陪寫不說,就連每次的作業也總是檢查一下才放心。雖然辛苦,但為了孩子現在打好學習基礎,為將高考做準備,也認為很值得。但卻不知這種做法不僅逐漸養成孩子的依賴性,更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讓孩子對自己逐漸失去自信,也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另一種就是懲罰教育,不管孩子為何犯錯,有何因由,都要嚴厲斥責,輕則罰站,重則棍棒相加。但孩子似乎並不害怕,依舊是大小錯誤不斷,令父母頭疼。
所以,教育孩子要從“心”做起,要寬嚴結合,寓教於“愛”中,讓家變成一個真正溫暖的窩,讓孩子覺得家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即使是犯了錯,隻要在家,就不必有擔心挨罵被打或被羞辱的恐懼,在講明道理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父母對他的關愛,掌握好寬嚴尺度。即管要嚴,教要寬。幫助孩子成長是父母的責任,更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便越能控製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越能發展知性自省的能力,當然,也就愈發理解父母的用心。
時常向孩子表達你的感受,比方握握孩子的手或摸摸孩子頭,對孩子說:“啊!有你真好!”“你……這樣讓爸媽好欣慰!”讓孩子感覺父母的疼愛與關切。常陪孩子聊天,讓孩子感覺到“爸媽對我的話很有興趣”,在交流之中,不斷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思想動向,給予及時的引導支持,使孩子無時無刻不感覺到父母寬闊的胸懷與有力的臂膀,永遠覺得那裏是最溫暖最安全的依靠。
禪意父母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怎樣去愛,如何去教育卻大有研究。缺乏原則的愛隻是溺愛,隻能培養孩子的驕縱自私,過於理性剛強的愛,隻能讓孩子知“理”,卻不能讓他們感“情”,將來或許孩子會出人頭地,成為社會精英,但絕不會是個懂得情感知恩圖報的人。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長的需要,而父母對此無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聲喝的頓悟
有一學僧去拜訪越溪禪師,問道:“禪師!我研究佛學、儒學20年,但對於禪道卻一竅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下嗎?”
越溪禪師並不開口,隻是迎麵打了他一巴掌,嚇得學僧奪門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論。正在生氣的學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禪師,老禪師看他一臉怒相就和藹地問道:“出了什麼事嗎?到我那裏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麼事值得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