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可而止的憤怒
有個人因為笨,所以很窮;可是他運氣好。
一次下雨的時候,圍牆被雨衝倒了,他居然從倒了的牆裏挖出了一壇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於是就向一位禪師訴苦。禪師告訴他說:“你有錢,別人有智慧,你為什麼不用你的錢去買別人的智慧呢?”
於是這個愚人就來到了城裏,見到一個僧人,就問道:“你能把你的智慧賣給我嗎?”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貴,一句話1000兩銀子。”
那個愚人說:“隻要能買到智慧,多少錢我都願意出!”於是那個僧人對他說道:“遇到困難不要著急處理,向前走三步,然後再向後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這麼簡單嗎?那人聽了將信將疑,生怕僧人騙他的錢。僧人從他的眼睛中看出他的心思了,於是對他說:“你先回去吧,如果覺得我的智慧不值這些錢,那你就不要來了;如果覺得值,就回來給我送錢來。”
當夜回家,他昏暗中發現妻子居然和另外一個人睡在炕上,頓時惡從心生,拿起菜刀準備將那個人殺掉。突然想到白天買來的智慧,於是前進三步,後退三步,各三次。正走著呢,那個與妻同眠者驚醒過來,問道:“兒啊,你在幹什麼呢?深更半夜的!”愚人聽出是自己的母親,心裏暗驚:“若不是白天我買來的智慧,今天就錯殺母親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給那個僧人送銀子去了。
“遇到困難不要著急處理,向前走三步,然後再向後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僧人交給笨人的方法果然有效,救了笨人的母親,也救了笨人,如果事後他發現自己殺死的是自己的母親,那無疑是對他的致命打擊。這個辦法就是告訴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著急處理。尤其是盛怒之下,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李太太是個高級白領,平時總是謙和有禮,她有一個12歲的男孩,每當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她就忍不住開始發脾氣。有一次,她在盛怒之下竟把孩子的屁股打得腫起好高,孩子好幾天不能坐,自然也就無法上學,結果醫藥費花了不少,孩子的功課也拉下了許多。孩子淘氣不聽話時家長感到生氣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處理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就算是孩子頂撞幾句,也不能夠暴跳如雷。對孩子喊叫和打屁股一樣,是簡單粗暴的管教方法,當時可能起作用,但長久下去有百害而無一利。不要忘了做家長的責任,不要忘了給孩子樹立好的行為楷模,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言行作為自己發怒的借口。
要找到孩子不好好學習或者犯錯誤的問題所在。孩子的很多不良言行隻是表麵現象,背後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孩子感到被父母忽視,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過分的壓力,受到了傷害等,如果父母隻是就一些表麵的現象和孩子爭吵,如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幫助做家務等等,並將一切歸結為孩子的磨蹭、懶惰,那麼在家長憤怒的嗬斥之下,孩子就會退縮或消極抵製。要盡量避免發脾氣,一定要就事論事,特別是避免以下說法,如:“你從來……”“你總是……”,甚至氣憤之下說出“要知道你是這麼一個東西,當初就不應該生你!”諸如此類攻擊孩子核心價值和自尊心的話。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要態度堅定,要避免提高音量,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聽話。另外,要簡短明確,在對孩子講話前,最好斟酌一下用詞,避免含糊的語句。不要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持續太久,一旦發現要馬上製止。要說話算數,保證自己第一次提的要求就獲得執行,要三思而後言,言必行,行必果。
孩子不是因為害怕父母才尊重父母的權威,父母的權威是建立在孩子的絕對信任和尊重上,是孩子精神的依賴與成長的園地。所以,對孩子來講,他們需要父母的是思想、品格、個性、情感等表現得更成熟,而並非更強大。而對家長來說,要做的事情應當是教育的孩子而不是控製孩子,不要總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什麼事情需要堅持要考慮清楚,如果是孩子必須學會的,就要堅持;如果隻是你認為對你個人重要的,就要有所讓步。
禪意父母
家長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孩子一定會做錯事,而且是經常的,因為他們還是孩子,父母不也經常做錯事嗎?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喜歡學習也是正常的,而且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其中可能也有父母的原因。孩子不聽話,往往有孩子的道理,作為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所在。當家長覺得實在無法抑製自己的怒火的時候,可以在心裏默默地從一數到十,或者暫時離開現場。同樣的辦法我們也可以教孩子控製他的情緒,比如孩子不想馬上寫作業,那就先把作業放放,看看課外書,或者做做運動,回來後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