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師兄弟二人一起到無德禪師那裏學禪,但是每次小參請示時,總是吃棒,不管他們兩人躲得多快,棒棒都實實在在地打在身上。無德禪師舉棒之快與準,實在是百發百中。

有一天,師弟對師兄說道:“我們來此參學,總是吃棒,仍不開悟,真想另找地方,但是要找比無德禪師有道行的禪師,實在很困難”

師兄也無可奈何,他建議道:“這樣好了,以後小參問法時,我們就站在法堂外,這樣任憑禪師的棒再怎麼快,也不至於打到我們。”師弟一聽很高興,這也是個辦法。

第二天,師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謹地問道:“禪師,請問如何是如來意?”

無德禪師大喝一聲:“你們這兩個慢法者!”

這一聲喝,如雷灌耳,師兄弟二人嚇得不由屈膝下跪,異同聲地說道:“想不到禪師的喝與棒來得更迅速,更有威力!”

把棒與喝引入家庭教育中,並非是家庭教育中錯誤的棍棒教育,可以是父母一種向孩子傾訴自己心情的方式,一種向孩子展示自己真性情的表達式。禪主張揭示真我,隻要是你對孩子的真愛,孩子是能理解的。

孩子,我為什麼打你?

雲居禪師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坐禪。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便藏在他的必經之路上,等到禪師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禪師必定嚇得魂飛魄散,哪知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

此時,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他們幾個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禪師問道:

“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時候被魔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魔鬼,而是村裏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

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呀!”

他緊接著說:“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蚊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字:‘悟’。連生死都已經超脫,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和尚的勇是“悟”,所以超脫生死,那父母的勇是不是也應該是“悟”?得到“悟”的父母就再沒有恐懼感,也就不怕孩子沒有出息。

天底下沒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何況現在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但生活中打孩子的現象依然存在,而且不占少數。絕大多數父母打孩子,通常是恨鐵不成鋼,孩子不好好學習,孩子成績差,孩子做錯了事,孩子不聽話。諸如此類的問題讓父母煩不勝煩,在極度失望與憤怒的情況下,在訴諸語言的時候,無法控製情緒,在氣頭上動手打了孩子。當時真“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後悔把孩子生下來,但打完以後,氣消了,又為挨了打的孩子心疼不已。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些父母,是把打孩子作為一種管教的方法,“棒子底下出孝子!”,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子方法,雖然現在已經是文明社會,但許多家長仍然信奉“棍棒”教育。他們認為打孩子可以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讓孩子聽話,以後不再犯錯。不管這兩種類型的父母出於何種原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源於對孩子的愛。

琪琪從小就怕爸爸,因為家裏隻有爸爸會動手打她,雖然琪琪媽有時也會板起麵孔,虛張聲勢,但也就是做做樣子,嚇唬嚇唬琪琪。琪琪爸認為,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寶貝,奶奶爺爺、外公外婆疼得不得了,自小嬌生慣養,沒有吃過辛苦,也不懂得關心別人,是非常難教育的,孩子不聽話或不講道理時應該給一些適當的懲罰,否則,她會不知悔過,養成惡習。打她是為了她今後好,等到將來她走上社會了,就不會因為父母的放任而痛恨父母。

當然,打孩子也要講究方法、時間和地點,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在什麼地方打,打完了以後怎麼辦?這些都是學問。比如,琪琪如果在家裏不聽話,胡纏,琪琪爸就將她單獨抱到房間,讓她站好了伸出小手,先打幾下手心,再講道理,如果琪琪承認錯誤這事兒就算過去,不承認就再打,再講道理,直到她承認錯誤為止。最後告訴她爸爸媽媽是多麼的愛她,希望她做個懂事的好孩子。

琪琪爸說,管教孩子最重要的一條是家人一定要配合,不能你打我拉,也不能在孩子麵前表示同情,孩子見沒有人幫她,下次就會自己注意。但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不等客人離開就斥責孩子或者打孩子,這不僅不會令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適得其反。另外,打過之後一定要給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打他,孩子承認錯誤,要記得安撫孩子,告訴孩子你們非常愛他,正因為愛他,所以才不希望他犯錯,不懂事,不愛學習。

禪意父母

孩子犯錯誤是難免的,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孩子就是在不斷超越這些錯誤的過程中長大的,讓孩子從挫折中獲得積極的認識,從錯誤中吸取經驗,這樣孩子才能不怕錯誤、接納錯誤,錯誤不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長的財富。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作為父母應當不以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把批評行為具體化。不要講“你怎麼老是改不掉壞毛病!”“你算不會有出息了!”“你這孩子是沒救了!”等等這樣的話,這是非常傷孩子心的。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都要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能避免“大打出手”時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