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看了他一眼問:“你這個擔子挑的是什麼東西啊?”
德山答:“《金剛經青龍疏鈔》。”
老太太一聽是《金剛經》,便對德山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出,我的點心就施舍給你;若答不出,我這餅也不賣給你了。”
德山很自信地說:“老人家,您就問吧。”
老太太就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的是哪個心呢?”
這麼一問,把德山給問愣住了,弄得他半天啞口無言,最後隻好餓著肚子灰頭土臉地走了。
許多父母就像德山大師一樣,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要點的哪個心,就無法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什麼是孩子要的。通常人們都認為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其實是錯的。對子女的期許就是父母的索要,這種期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越來越熾熱,越來越急切。一旦孩子自我成長與父母的期許大相徑庭,背道而馳,那麼,被失望所折磨的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對峙將是在所難免的了。
毛蒙蒙的媽媽本是一位性格溫和的女性,但自從女兒學習彈鋼琴以後,她就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急躁。每次帶著小蒙蒙到老師那裏彈琴後,都會對女兒的笨拙無進步大加抱怨,後來就演變成一場場的嚴厲指責和加練的懲罰。不管女兒哭泣得如何揪心,蒙蒙媽都毫不心軟。蒙蒙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是什麼讓蒙蒙媽心腸變得如此堅硬?毛蒙蒙學鋼琴到底是因為自己喜歡還是被媽媽強迫?如果是毛蒙蒙真心想學,蒙蒙媽就應該幫助她克服畏難的情緒,找到學習鋼琴的好方法。或者讓毛蒙蒙自己去感受放棄興趣的痛苦,而不要強製孩子。如果隻是蒙蒙媽自己的一廂情願,那麼就讓孩子自己決定是繼續學習還是放棄,讓孩子有自我選擇的自由空間。如果蒙蒙媽是為了彌補自己年輕時的缺憾,那就不如自己抽時間去學習來得更直接。
很多父母下班回家後都要專門抽出時間來教孩子,可工作一天之後,身心都很疲憊,所以,要專心教導孩子是需要極強的耐力的。個別時候,心情和態度免不了大打折扣,這時候去輔導孩子學習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沒有聽清楚,就會引發父母的情緒導火索。先是抱怨,越說越氣,就變成無休止的斥責。更嚴重的可能會對孩子訴諸武力。晚上回家為孩子補習功課,表麵看是件好事,但從另一角度看,現在孩子的作業本來就多,如果家長還要增壓,強迫孩子記憶他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識,隻會使孩子的神經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身心疲勞,不僅影響學習效果,還易引發孩子厭學的逆反心理,喪失學習的願望。
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多學一點,就應該選擇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遇物則誨相機而教”。不必像學校那樣受時間、地點、場合、條件的限製,“程式化”、“滿堂灌”,可在吃飯、閑談或做家務勞動等活動中隨時隨地進行。父母時時刻刻都在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很多方麵的學習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這種教育方法表麵上看是無意識的,而恰恰也是無意識的教育,才更易於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為明顯,同時也不會讓孩子感到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