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父母的擔憂也不是沒有理由。盡管做父母的不應該把孩子的手腳綁住,但對孩子所交的朋友還是應該密切關注的,為孩子的交際範圍創造適當的良好氛圍和條件,讓他接觸不同社會階層的朋友,多了解不同階層的人,不同類型的人,這樣他的視野才會廣闊,才能從中學習到不同的生活知識、社會知識,為人處事的方式也會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心態才會健康,不至於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帶有某種狹隘的偏見。

祖衝之的爺爺祖昌非常重視祖衝之的生活積累,為了讓祖衝之了解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狀況,他特意帶他到農村去體驗生活。結果,祖衝之在鄉下向他的小夥伴們學了一首關於月亮的歌謠,由此萌發了對天文曆法的興趣,為他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在孩子與他人的交往中,父母適當的引導是很重要的。自然健康的交往對孩子的成長就像陽光對於花草一樣重要,而隻追求吃喝玩樂的朋友則會給孩子以不良的影響甚至誤入歧途。所以,在孩子與人交往時,家長首先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人格素質和道德素質。

要有平等的意識,不能讓孩子有自卑或自大的心態。孩子在與人交往時,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正確的目的。讓孩子懂得交朋友要有真誠的情感付出,以真心換真心才能交到好朋友。而不是希望從別人那裏得到物質上的一些東西或是別的什麼,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有些家長自己為人處事比較霸道,一點虧不吃,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這樣,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告訴他要想不被人欺負就要比別人橫,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處處要占上風,事事要讓人聽他的,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有什麼真心朋友的。如果孩子抱著這樣的態度與人交往,不僅會給人造成傷害,於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禪意父母

孩子之間的交往本來是最純真的,但有時往往不能排除環境對人的影響,孩子也不能例外。孩子交往的對象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所以雙方的差距是不能避免的,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讓孩子從中受益。有些孩子家庭環境好,家長社會地位比較高,有時就容易產生自高自大的心態,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捧著他,重視他,以他為中心。反過來,如果孩子由於自己出身貧寒就產生自卑感,或者麵對富貴的孩子就巴結奉承,這樣的孩子不僅會失去自我,而且也會失去其他同學的尊重。因此,無論自己的家庭是怎樣一種類型,父母要教導孩子:無論你的小夥伴是怎樣的人,自己都要有一個平等的心態,不僅對他人要平等,對自己也要平等。

什麼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德山宣鑒禪師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學都在四川,年輕時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經論,對《金剛經》尤其積有功力,別有會心,著有一部《青龍疏鈔》。他聽南方的禪宗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絕不可能,氣憤地說:“修行人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尚且不能成佛,為什麼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說‘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搗毀他們的巢穴,掃除他們那些敗類,以報佛恩。”

於是,德山便挑著一擔《青龍疏鈔》離開了四川。這天,當他走到湖南洋陽正感肚餓時,看到路旁有一個賣餅的老太太,於是就放下擔子向老太太買餅作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