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不光是林智恒父母有此憂慮,許多父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擔心。但孩子畢竟不是金絲雀,可以永遠養在鳥籠子裏,他總有一天要獨自邁入社會,麵對社會中的種種——人與事。與其讓孩子躲在父母的身後,還不如自小就鍛煉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有關社會交往方麵的教育。給孩子講一些古今名人交友的生動故事,既要講交好朋友受益的道理,又要講交壞朋友受害的事例。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交友要有選擇,增強孩子的道德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減少盲目交友的危險性。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父母還應主動幫助孩子尋找好朋友,如鄰居和親友中的好孩子,同學中的好學生,都可鼓勵孩子與他們多交往,使他們之間產生友誼。

假如孩子已經陷入不良環境或參與了不良活動,除了正麵教育引導之外,最好通過創設一定的條件,轉移孩子的興趣愛好,吸引孩子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因為即使孩子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下,能夠與壞朋友、壞習慣斷絕關係,但他們畢竟是孩子,仍然需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和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轉移孩子的不良興趣,吸引他們參加有益的活動,對幫助孩子正確選擇朋友有著長遠的教育意義。

禪意父母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有著強烈的合群需要。通過相互間的交往與友好相處,分享各自的喜怒哀樂,引起彼此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孩子雖小,但與人交往的需要同樣存在,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開始教導孩子與人相處,對人友好,掌握與人相處的技巧。使他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對人真誠、熱情、寬容、理解;在與人一起工作、學習的時候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成功或失敗。當然,也要教會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人值得交往,什麼樣的人隻能“敬而遠之”。

為孩子的交往創造條件

大梅禪師學了很多年禪,盡管他學習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請教馬祖禪師:“佛是什麼?”馬祖禪師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禪師恍然大悟。

開悟後,大梅離開了馬祖禪師,下山弘揚佛法。當馬祖禪師聽說大梅開悟的時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學了那麼多年佛法,怎麼一下子就開悟了呢?且叫一個人去試試他!”於是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試探大梅。

這個人見到大梅禪師,就問道:“師兄,師父說了什麼話讓你頓悟了呢?”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這個人說:“師父現在已經不說‘即心即佛’了!”

大梅驚奇地問道:“哦!那他現在說什麼?”

那個人說:“老師現在經常說‘非心非佛’。”

大梅聽了以後,笑著說:“這個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煩嗎?我才不管他的什麼‘非心非佛’,我依然堅持我的‘即心即佛’。”

這個人回去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馬祖禪師,禪師激動地說:“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說,大梅禪師真的是開悟了。

“非心非佛”也好,“即心即佛”也好,說的都是人的本心既佛心。

俗話說:‘“要交朋友,先認好人。”如果家長總是灌輸“外麵的世界充滿了危險”這樣的觀念,孩子就難免產生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不僅很難找到朋友,同時也很難獲得別人的認同。試想,一個不信任別人的人,別人又怎麼會信任你呢?因此,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學習和成熟,洞悉人性的弱點,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關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