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言論行動和以身作則的自覺性對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自己不讀書、不讀報,不聽音樂、不看電影,那麼很難使孩子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如果家長自己經常吵架、沒有朋友,家長就很難指望孩子具有文明禮貌、熱情好客的好習慣。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早的課堂,無論是在嬰幼兒時期,還是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孩子在家庭裏生活的時間最長,和父母接觸得最多,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所以,做父母的千萬別忽略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你的選擇和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如果一個孩子不能順利地健康成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爸爸媽媽的責任。
禪意父母
家庭中的人文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長是一個尊重知識,熱愛學習的人,不僅自己常常看書學習,同時也能帶動孩子看書學習,不僅能引領孩子思考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又能同孩子一起參加有益的寓教於樂的遊戲活動,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會變得勤思、好問,求知欲望與潛都能得到雙向發展。而父母如果不是整夜地觀看電視、錄像,就是熱衷於打麻將,根本不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孩子也會變得頭腦簡單,低級庸俗,隻知吃喝玩樂。所以,教育子女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每日三省吾身,不斷克服不良嗜好,給孩子創造綠色的生活環境。
別把情緒帶回家
有一位婦人脾氣十分古怪,經常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生氣。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氣不好,但她就是控製不了自己。朋友對她說:“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為什麼不去向他訴說心事,請他為你指點迷津呢?”於是她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訴說心事,言語態度十分懇切,渴望從高僧那裏得到啟示。高僧一言不發地聽她闡述,等她說完了,就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然後鎖上房門,無聲而去。
婦人本想從禪師那裏聽到一些開導的話,沒想到禪師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把她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她氣得跳腳大罵,但是無論她怎麼罵,禪師就是不理會她。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開始哀求,但禪師還是無動於衷,任由她在那裏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房間裏終於沒有聲音了。禪師在門外問:“還生氣嗎?”婦人說:“我隻生自己的氣,我怎麼會聽信別人的話,到你這裏來!”
禪師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於是轉身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不生氣了呢?”
“我生氣有什麼用呢?隻能被你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
禪師說:“你這樣其實更可怕,因為你把你的氣都壓在了一起,
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加強烈。”說完又轉身離去了。
等到第三次禪師問她的時候,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為你生氣。”
“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沒有從氣的漩渦中擺脫出來!”禪師說道。
又過了很長時間,婦人主動問道:“禪師,你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
高僧還是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婦人終於頓悟:原來,自己不氣,哪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氣都是自找的,“自己不氣,那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許多父母在外麵不順心時,經常把情緒帶回家,孩子的行為稍有越軌或者小過失,就免不了成了出氣筒。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便會傷痕累累。
每一個人來到世上,就注定了他將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家庭,而這個家庭就成了他最早的生存環境。雖然孩子會逐漸長大,會上幼兒園、學前班、小學中學以至大學、社會,但家庭仍然是孩子最貼近、最密切的生存環境,所受的影響當然也就最深。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極大,父母情緒不好,家裏的氛圍無形中就有了壓力,如果父母控製不住情緒或吵架、或罵人,或者打孩子,都會導致孩子身心健康的發育。教育家斯賓塞曾經就環境對人的影響這樣闡述過,他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最好手段。”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所謂時勢造英雄,這裏的時勢指的就是社會環境。可以說,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麼樣的人,家庭環境的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有益於孩子消除疲勞、緊張和煩惱,從而使家庭成為孩子的避風港、加油站、綠色田園,給孩子以撫慰與鼓勵;不斷為其注入勇氣與活力,增加信心和膽量。他們大都性格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仁慈而友善。相反,處於緊張壓抑的家庭氣氛中的孩子往往精神負擔很重,性格內向、感情脆弱、缺乏熱情,有的甚至有嚴重的心理障礙,與父母產生情感距離和精神距離。所以,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父母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