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謂做平常人,就是少給孩子提一些過高的、難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運。

禪意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丟掉虛榮心,不要把孩子的成績與自己不切實際的願望掛鉤。孩子考得好,就歡天喜地,滿麵春風,考不好,就冷若冰霜,摔盆摔碗。家不僅是成年人遮風擋雨的地方,也是孩子心靈的港灣,精神的驛站,所以,勸那些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強烈的占有欲望過高的父母,把你的心放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成為你的願望的工具。否則,隻會事與願違。使孩子習慣於尊從別人的意誌辦事,缺少創造力,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叛逆。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始終秉持一顆平常心,心平氣和,使孩子在和諧寬鬆、溫馨關愛的環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長。

留給孩子足夠的交往空間

一次,洞山禪師問雲居禪師:“你愛色嗎?”

雲居正在用竹籮篩豌豆,聽到洞山這樣問,嚇了一跳,籮裏的豆子也灑了出來,滾到洞山的腳下。洞山笑著彎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揀了起來。

雲居禪師耳邊依然回想著洞山禪師剛才說的話,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回答。

“色”包含的範圍太大了!女色、顏色、臉色……你穿衣服挑顏色嗎?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嗎?你選宅第房舍注意牆色嗎?你會按照別人的臉色行事嗎?你貪戀黃金白銀的財利嗎?你戀慕妖媚豔麗的女色嗎?

雲居禪師放下竹籮,心中還在翻騰。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愛!”

洞山一直在旁邊看著雲居受驚、閃躲、逃避,他惋惜地說:“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好了嗎?等你真正麵對考驗的時候,是否能夠從容麵對呢?”

雲居大聲說道:“當然能!”

然後他向洞山禪師臉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隻是笑,沒有任何的回答。

雲居禪師感到很奇怪,反問道:“那我問你一個問題行嗎?”

洞山說:“你問吧!”

雲居問:“你愛女色嗎?當你麵對誘惑的時候,你能從容應付嗎?”

洞山哈哈大笑地說:“我早就想到你要這樣問了!我看她們隻不過是美麗的外表掩飾下的臭皮囊而已。你問我愛不愛,愛與不愛又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心中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你愛色嗎?酒色、菜色、別人的臉色?黃橙橙的金子,亮閃閃的白銀?高屋廣宅、妖媚豔麗的美女?其實,正如洞山禪師所言:“愛與不愛又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心中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行了!”人,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更是社會的人。作為生存在社會中的一員,每個人為了自身的需求都必須與其所生存的社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聯係,發生人與人之間的種種交往,這是作為社會人所避免不了的。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的本性。

社會是人群的組合,沒有人的交往,就不成其為社會。英國大作家蕭伯納曾對此作過闡述,說得最為透徹。他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個人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那麼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隨著交往範圍的擴大,那麼每個人就可能獲得幾十種、幾百種思想。社會交往是人適應社會環境、適應社會生活,從事社會工作,擔當一定社會角色的基本途徑,也是基本要求。廣泛的社會交往可以幫助人們客觀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林智恒上小學的時候,家離學校很近,從家屬樓門口,到學校大門口,才200多米,孩子放學,不到5分鍾就到家了。那時孩子到家就自己看書,自己玩,也不到同學家去,十分孤僻。搬家了,離學校遠了,開始父母接送,後來,他就找了兩名同學做伴,三個人一起走。孩子和同伴交往多了,話多了,覺得挺開心,性格也開朗多了。星期天,節假日不在一個人呆在家裏,或者纏著父母。以後,逐漸有了更多朋友,常領朋友到家裏來玩。經常早晚互相打電話,研究作業題。看著孩子們興高采烈地玩去了,他的父母竟有一種失落感,感覺自己被孩子拋棄了,心中十分不是滋味。想讓孩子不交朋友,又覺得林智恒的這些朋友都挺積極上進,學習都挺好的。支持他們交往吧,又怕浪費孩子的時間,耽誤學習。同時又憂慮重重,怕長此下去,萬一林智恒交上壞朋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