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麵成長,一麵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中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孩子的心靈是潔白無瑕、天真淳樸的,就看讓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如果孩子在適當的讚揚中生活,他就會學會自尊;假如生活中充滿關懷,孩子心中自然會有愛;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學會公道;不斷得到鼓勵,他必然會建立自信。反之,生活中缺乏愛,他就會冷漠;經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自卑;若總是得到不恰當的誇獎,必將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負;耳旁聽到的總是埋怨,他也就學會了責怪;常受騙的孩子,也定會去騙人;常遭訓斥毆打的孩子,也會對人粗暴;常受辱罵的孩子,不可能使用文明語言。因此,做父母的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情,隨時隨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禪意父母

曾有人做過一次調查,凡是快樂和諧的家庭,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很健康,學習也都很優秀,孩子在各方麵的表現都遠遠強於那些做不到這一點的家庭。一個家庭具有了寬鬆、和諧的氛圍,即便這個家庭不夠富裕,每一個家庭成員也都如生活在天堂裏一般。而孩子因為是在這樣的家庭裏成長,當然就能從父母那裏感受到無盡的愛,那麼他的心靈也必定充實而富有,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一片光明。其實,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太多的物質生活,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予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一個充滿笑聲的成長環境,如果是這樣,你的孩子也一定會是幸福快樂的。

以平常心待孩子

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

有一次,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不得不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開導他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嗎?”慧可恍然大悟。

幾十年以後,僧璨前去拜謁二祖慧可。他對二祖說:“請求師父為弟子懺悔罪過。”

二祖慧可想起了當初達摩啟發自己的情景,微笑著對僧璨說:

“把罪過拿來!”僧璨說道:“我找不到罪過。”

慧可便點化他說:“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你看到了嗎?”僧璨恍然大悟。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縛?”

僧璨當即反問:“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沒有誰來束縛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說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脫呢?”

小和尚豁然領悟。他就是後來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

你有父母心嗎?你的父母心又是什麼呢?是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還是孩子卷麵的分數?或是孩子捧回來的一塊塊獎牌?做父母的本應該有顆平常心。所謂有平常心,就是讓孩子按天性成長,順其自然,快樂地成為自己。許多父母喜歡支配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安排孩子的未來,強製孩子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結果一是使孩子成為隻能順從地按照別人的意誌辦事、缺少創造力的人;另一個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與父母較勁兒,你讓他朝東,他偏要向西,不但沒有學到東西,反而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事與願違,令孩子對學習產生了逆反心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過父母們:“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直白地說就是心地平和、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理健康的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他們都是世紀偉人,為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豐功偉績,可他們卻都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平常人。

一個偉人尚且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做父母的卻又為什麼非逼著孩子去當什麼“人上人”呢?說到底,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思想在作祟。有了這種心理,對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抱有平常心,擁有正確的心態,當然也就談不到正確的方法。為了讓孩子當“人上人”,許多父母逼著孩子拚死拚活考大學,期考成績稍差,家長便惡言相斥;如果排名靠後,更會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麵對如此父母,孩子脆弱的心靈承受著強大的思想壓力,使他們漸漸對學習不僅失去了興趣,更有甚者充滿敵意。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心智不健康的“人下人”。

其實,稍有常識便會知道,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業者,沒有哪個是因為遵循父母安排而成就的。馬寅初的父親給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當賬房先生,而馬寅初選擇的道路則是離開家鄉,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國求學,拿回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所以,雖然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可以理解,但父母不可以因此而喪失“平常心”。也許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卓越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曆練,最後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