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習慣七:節約每一分錢(2 / 3)

初步實現了小康、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勤儉節約精神難道就過時了?就不需要去關心他人、關心社會?不是,絕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什麼時候都需要培養勤儉節約的精神。曆史用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先人的勸誡:“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麵我們應當牢記:“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對青少年進行勤儉節約教育是對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一個挑戰。在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鋪張浪費之風愈演愈烈。那麼,班主任在在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教育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結合當前社會實際,理解新時期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初步實現了小康、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勤儉節約精神沒有過時。以勤儉節約而論,市場經濟無非是追求最佳的資源配置,它所崇尚的首先就是勤儉節約。隻是這個節約不再是簡單的消費上的,而首先是生產上的節約,是在生產時間上的節約,是在生產資料上的節約。

發達國家之所以首先選擇了新教倫理,就是新教倫理中具有勤儉節約的精神。隻有那些對市場經濟一知半解的人,才會誤認為市場經濟不需要勤儉節約。所以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辨清市場經濟的實質。其次,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由於全世界人口的激增和許多資源的有限,譬如淡水、石油等等,為了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提倡勤儉節約。因此,勤儉節約應該是人類永恒的美德,永遠不會失去意義。

通過比較研究,認識養成勤儉節約習慣的必要性

在教育中,教師或家長一味地灌輸常常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我們不妨布置一些項目性的作業,讓學生主動去查閱有關勤儉節約與國家、民族乃至個人命運的資料,通過對結果的比較研究進行自我教育。如讓學生調查一下古代中外王朝中哪些是因為窮奢極欲導致亡國的。相信學生肯定會對“成由勤儉破由奢”有更深的理解,乃至於會自覺去宣傳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同樣,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調查一下,中外家庭的消費比較或中外學生的消費比較。通過對中外家庭或學生消費內容的分析,學生們可以歸納出中外家庭或學生消費觀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當我們的學生獲知發達國家使用再生紙印刷教材時,當我們的學生了解到美國的中學生不管其家裏多富有都需要通過幹家務活賺零用錢時,他們的心靈深處會受到震撼。外國人經常貸款買車、買房,但他們對於手頭的垃圾卻十分在意,總是分類回收,再加工利用。通過主動的比較研究,青少年對勤儉節約有了更全麵的認識,也可以更深刻的認識到勤儉節約對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

通過社會實踐,體驗養成勤儉節約習慣的迫切性

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班會或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針對“勤儉節約”這一主題組織、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班主任可以讓學生策劃一個“儉以養德”的主題班會。在活動前,讓學生閱讀並查找提倡艱苦樸素優良傳統的書籍、資料,收集並撰寫有關勤儉節約的格言;同時讓那些家庭生活富裕的同學去關注一下自己身邊的弱勢群體,如那些生活困難的同學,那些流浪街頭的孩子,那些下崗在家的工人。讓他們在關注之後談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進而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希望工程”等公益事業中來。

另外,學校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環保活動,讓他們了解我國各種資源的匱乏以至於製約了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現實。陸遊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隻有通過實踐體驗,學生才能對勤儉節約的重要性產生更深刻的認識;隻有通過實踐體驗,學生才能轉變鋪張浪費的作風,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學校家庭密切配合,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自覺性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撐,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教育尤為需要。作為中學生,一般沒有經濟來源,很多學生養成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習慣主要是因為家長給予充足的零用錢卻沒有加以相應的引導。班主任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分發有關勤儉節約的宣傳資料等形式與家長協調溝通,統一思想。然後,班主任可以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率先垂範,同時對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加以引導。如在每一次家庭大宗的消費之前,讓孩子也參與預算、討論、決定;在消費中,與孩子共同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