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習慣七:節約每一分錢(1 / 3)

培養傑出青少年七個習慣的方法

節儉不僅顯示了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也與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節約每一分錢的實質,就是節約地球上的每一點資源,每個人的節儉不僅僅顯示了個人的道德觀與生活能力,並且能夠從中體驗人類的高尚情感與博大智慧。

節約每一分錢,做勤儉節儉的人

春秋時期,張玉和陳邵是一對好朋友,他們讀書、坐息都在一起。張玉因家境較為貧窮,所以需要自己工作,賺取生活費用;陳邵則因家中富裕,所以衣食無憂。但是,每到月底交納學費的時候,張玉都是分文不差,而陳邵卻總是囊中羞澀。

一天,陳邵接到家中寄來的信,說:“受戰亂波及,家中已無多餘錢財,希望你能自力更生。”陳邵看了嚇了一跳,心想:這該如何是好?這時,張玉滿身是泥地從外麵進來,就問他:“你到哪裏去了?”張玉回答說:“我在屋子旁開墾了一塊菜圃,種些蔬菜,除了自己吃,還可以賺些錢。”接著陳邵就把自己家中來信的情況告訴了張玉。

張玉在陳邵將其家裏情形說完之後,笑了笑,說:“你跟我來。”他們一起走進張玉的房間,張玉指著已曬幹的米飯,對陳邵說:“這是你平常剩下的,我把它曬幹後,再煮稀飯吃。此外,在課餘,我還將做家教時教一些小孩讀書收到的錢,存到竹筒裏,不到必要時,絕不拿出來用。現在,我又種了一些蔬菜,各種花銷應該都可以自己解決了。”

陳邵聽了之後,十分慚愧地對張玉說:“謝謝你對我生活上的幫助,更謝謝你教給了我‘開源節流’的方法!”

陳邵因家中富裕、衣食無憂而揮金如土,張玉因家境貧窮、生活困難而打工賺錢;但是貧窮的張玉卻幫助了衣食無憂的陳邵,並使其不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改變了鋪張浪費的壞習氣,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養,學到了“開源節流”的良好品行和生活方式。這種窮人幫富人的典例自古以來實屬罕見。

還有,某校三年級小朋友秦明主動提出召開一次“家庭節儉主題會”,並建議全家人每人必須提出一條“節約金點子”。在他的提議下,這個“家庭節儉主題會”開得非常成功。下麵就是他們家庭成員發言的部分記錄。

奶奶:“家裏的淘米水每次都倒掉太可惜了,如果用來澆花!不但有營養,還很環保呢!”

爸爸:我發現我家的電視機很多時候都處於待機狀態,這樣其實也在耗電,應該及時把電源拔掉,此外,還要注意隨手關燈!

媽媽:我家的熱水器剛開時,水龍頭的水是冷的,可以把這些冷水接在桶子裏,洗完澡後用來洗衣服!另外,洗完衣服的水,還可以再次利用衝馬桶。

秦明:爸爸媽媽用過的打印紙不要扔了,我還可以用反麵畫畫或者練字呢!

結果他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每個人提出了三四條好的建議。並在會上,指出了平時不節約的一些現象,製訂了“家庭節儉協議”,每個人都在協議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後來他們按照這些方法去做,每個月能夠省出一百多元呢!

秦明高興地說著說:“現在我們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節約型家庭了!”

翻開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以勤儉治國、勤儉持家的典範不勝枚舉。我們今天談論勤儉節約這個話題,並不是要簡單地模仿作秀,而是要在加強製度建設的同時,能夠以史為鏡,在繼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超越古人,並在新的時代裏發揚光大中華民族之文明精華。

“生活在當代的少年兒童不知道要比他們的父輩幸福多少倍。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我們的家庭富裕起來了,再加上我們許多人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我們愛如掌上明珠,更有些家長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穿衣買名牌的,食物買精品的,花錢不問用途就大把塞到兜裏。我想這不是什麼好事情。我已經13歲了,還不會炒個雞蛋,不會釘個扣子,長大了怎麼能獨立生活,更不要說獨當一麵、艱苦創業了。為此,我想通過你們的報紙,向家長們提個意見,國富了,家富了,但孩子們不能太富了……”

這是鄭州市六年級學生餘鑫楷同學寫給《河南日報》的一封信。13歲的餘鑫楷在信中發出“國富家富不能富孩子”的呼籲。一個未成年人出語如此驚人,的確令人刮目相看。是的,我們的國家並不富裕,還有不少困難群體需要幫助;還有許多失學的兒童渴望得到“希望工程”的讚助。對青少年進行勤儉節約教育已經勢在必行。我們要對青少年進行“吃苦教育”和“挫折教育”,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作風。

確實,現在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麵對市場經濟談勤儉節約不現實。有一個家長這樣說:“節約是咱們國家的美德,但我覺得在市場經濟中談這個話題有點不現實。過去咱們穿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現在的年輕人,衣服穿不到兩年,不時興就扔了。吃東西也是這樣,剩了就扔了,覺得不衛生或者怎麼樣,這跟生活富裕有很大關係。另外就是當前咱們社會是一個消費型的社會,提倡消費,所以你要提倡節約跟咱們整個的社會不合拍,所以我想真正落實到實際生活上節約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