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世上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沒有人為我做過一件事”。感恩作為一種美德在許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現代人所疏遠和淡漠了。這種人越多,社會將越顯冷漠,生活將越顯枯燥。當一些人心中的鏡子出現粗糙不平時,便忘掉了做人的規則。於是,他們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反而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如寓言中講的類似“東郭先生和狼”“農夫救蛇”的故事。
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感恩應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隻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世界原來是那麼美好。隻要我們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也將會更加和諧。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尊敬師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懂得去關心,幫助他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勤奮學習,真愛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學會包容,贏得真愛,贏得友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我們就會明白事理更快地長大,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美好未來。
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師長的教誨,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愛之美好,感恩多彩生活……
感謝他人的基本要素
1.換位思考
善解人意的人觀察問題時習慣於從多角度出發;而隻顧及自己的利益、願望、情緒的人,常常很難了解他人,很難和別人溝通。現實生活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講各的、各忙各的,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事實上,隻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就會發現,衝突的雙方幾乎完全不理解對方,完全是不互相體諒對方。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從自我出發的單向觀察與思維,而要從對方的角度觀察對方,替對方著想,善解他人之意。如此處理人際關係,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能善解人意,就難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2.樂於付出
付出才有回報。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你的所得總是與你的付出成正比。別人有成就了,就想分享一點。別人有錢了,也想沾一點光。孰不知無功受祿、不勞而獲古往今來都令人厭惡的。如果心中生出求取免費午餐的念頭,長期這樣是不會有出息的。有的人即使沒有索取免費午餐的行為,但同樣的心理活動連綿不斷。整天嫉妒別人,心理總是擺不平,這樣使他備受折磨。放下索取免費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靜和坦然,也多了自信與奮進之心。學著慷慨的對別人付出,在你困難的時候,會有許多真誠的回報的。
3.將心比心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讓孩子學會感恩,關鍵是通過家庭、學校的教育。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而普通的工作。隻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4.注重實踐
感謝他人的幫助應以社會實踐為載體,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麵共同配合,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從點滴做起。他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社會。
5.雪中送炭
予人溫暖這是真正的助人為樂。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要盡力去幫助。患難見真情,患難出真交。每個人都在內心深深的記住了那些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自己的人。相反,那些得勢之人真正遇到困難時曾經極力跟幫的人,到後來都不知到哪兒去了。我們要做雪中送炭的人,而不能做人走茶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