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讓青少年對我們的國家,師長,父母心存感激,;其次是發現身邊點滴的愛,懂得愛,讓每天發生的瑣碎小事變得親切而感動;最後是學會給予愛、播種愛,懂得付出是報恩,讓別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樂。利用每天的晨會和班會時間,宣講身邊典型的事例,同時重點利用節日為載體,推出主題感恩教育。通過給青少年講述一些事例以及從網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麵的資料,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班級氛圍,讓青少年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陶醉,心靈得到震撼。因而,可以根據青少年的個性、特長、活動方式,讓青少年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根據搜尋的有關“感恩”的信息,進行藝術創作,並進行展示。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讓青少年用優雅動聽的童聲,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演講,以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華倫理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是中華文化之特色。
青少年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而光說不做也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而必須做到知行合一,讓青少年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衝突、去體驗、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實踐活動中獲取道德的發展。為此,在學校請學生圍繞與“感恩”主題有關的以下幾個方麵自主地、真誠地、卓有成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孩子走出課堂,同時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在家中,如每天給父母、老師、同學一個問候,每周為父母做一件實事等。在社區裏,以至上升到社會的大範圍內進行感恩的自覺活動。隔一段時間,在班上進行感恩行為的交流。使學生由單純的感激父母,轉化為對社會的感恩,從而學會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對學生進行感恩活動是一個必要而有意義的活動,當然要想讓學生的認識從單純的點滴行動上升到對社會的感恩,還需要一定的過程。隻能在不斷摸索中,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不斷的磨合中,爭取讓學生的心靈獲得最大的收獲。
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知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蘊含的處世哲學;讓學生領悟“感恩”就是領悟“隻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的人生真諦;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體會到隻要心中裝著愛就會使這個世界充滿愛,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學會施予世界一點恩賜而感受到世界將施予他們更多的恩澤。與之相反,也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個喪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會一片蒼白,一個喪失“感恩”的社會,世界將變得光怪陸離,一個喪失“感恩”的民族,他們的祖國必將危在旦夕!
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感恩,學會感恩,體味到“愛”的真諦,了解身邊的人,感受社會的溫暖,學會把得到的愛分給他人、回報社會。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隻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當我們在生活中,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總是發現父母比我們還要著急。我們應該學會感恩,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麵對所有人生中的不快和苦難,因為在我們身後永遠都站立著兩位巨人,把他們那無私的愛獻給了我們,用一顆滾燙的心點亮了我們人生的燈火。我們應該把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化做一種無窮的力量,從而在學習中,在工作中,在人生中,劈荊斬棘,勇往無前。
開展感恩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