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叢飛手術後第二天,他向前來看望的有關領導交了一份寫於一年前的入黨申請書:“我是一個自由歌手,沒有單位,寫好的入黨申請書一直沒交,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請您把它交給黨組織,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5月27日上午,叢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6月15日,叢飛在病榻上開了個家庭會,向父母家人提出了兩點願望:身後捐獻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並將遺體捐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拒絕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給他居住的一套四房兩廳住宅,家人何時何地都隻能向社會奉獻而不能向社會伸手。
“隻要你快樂,隻要你幸福,隻要你圓上了好夢,我就不辛苦。隻要你開心,隻要你如意,隻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叢飛充滿笑容輕輕地唱著他自己作詞作曲的《願你幸福》這首歌,無怨無悔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中國民間俗語
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
有人說善良的本質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對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都應當懷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應當成為每個人的美德。
求人幫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索取。求人者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亦會有欠人家情義的感覺。一般會有感恩回報的理念。“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中國自古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以德報德善為人”處世信條。這是一種公認的社會美德。中國曆史上知恩必報的感人故事可謂舉不勝舉。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
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感恩的意識如此的淡薄,是他們年少無知還是德育的空缺?2005年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許多的孩子根本沒有感恩的意識,他們認為長輩們也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的條件還要優越,,體會不到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艱辛。在這35位學生的回答中,提到經常在家幫父母做事情的隻有2人,占5.7%,主要都是打掃衛生、購物等,他們認識到“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給父母的一種安慰”。有為父母做事的想法卻沒有實際行動的有17人,占48.5%,這些學生大多懂得“父母的愛是最偉大、最無私、最不求回報的愛”,他們的煩惱是“能體會父母的艱辛,就是不知道該做點什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的詩詞俗語傳承著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和親情關愛。正處心智發育期的青少年麵對網絡虛擬世界的誘惑,或生活在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長期與父母分居的留守兒童,如果從小很少受到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教導之恩、感謝自然恩賜之恩的教育,難免會失去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認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青少年幼小的心靈種花一樣,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課,也是社會和諧的前奏。
我們必須承認,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的實踐在全國我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讓青少年們認識到其必要性。現在許多孩子對父母長輩的愛已經習慣接受,理所當然地享受他們的照顧和無私奉獻,從來沒有想到如何去回報父母。開展感恩教育正是為讓孩子們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付出,讓他們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愛延續和傳遞,學會感恩,學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