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要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進步離不開集體的關懷、幫助和影響,集體的發展、興盛需要每個成員的關心、努力和協作,使其真正明白“一滴水隻有彙入大海才不會幹涸”的道理。在學校生活中,要熱愛和關心集體,注重團結合作,樂於關心和幫助他人,勇於為集體增添光彩,同時要認識到自己言行舉止的重要,不要防礙他人和損害集體。
3.社會責任感
青少年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大曆史使命。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學習同明天建設祖國的關係;明確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的殘酷性。作為一名現代的在校學生,應該為中華民族在激烈競爭中取勝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4.家庭責任感
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不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給予的,應當倍加珍惜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不能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消費要求,這也是對父母、家庭應盡的責任。這種家庭責任感的培養,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都有積極意義。
怎麼樣才能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
1.建立學校社會責任感教育機製
認真貫徹落實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於學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明確責任感培養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措施。學校要形成校長總攬、分管副校長主管、政教處和團隊組織主抓、教職工全員參與配合的學生責任感培養教育機製,並建立考評製度,促進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落實。
2.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應聯係實際開展靈活多樣、活潑生動的教育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會、時事教育報告會、法製報告、辯論比賽等活動。同時,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公益勞動、軍事訓練、家庭訓練、家庭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學校不能一味地說教。在教學活動中,要十分重視用富有時代精神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勞模人物和青少年身邊的“責任典型”教育激勵青少年,從內心養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班級、對社會負責的意識。
3.培養青少年的管理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校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學校和教師應努力改變管理觀念,大力培養學生的管理主體意識,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有重要意義。要完善班級幹部競選、定期輪換製以及科代表、課外活動小組、興趣小組組長、值日輪換製和值日生參加評驗等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組織並主持活動,可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設立學生“意見箱”,開展“為班級、學校管理獻計獻策”的活動等等。學校和班級對此應給予重視解決並采納選用有益建議,讓學生都來體驗承擔責任的甘苦,培養學生關心集體主動負責的精神。
4.實施責任感教育日常化策略
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要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青少年守則、日常行為規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從入學抓起、從個人抓起、從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同時學校還應與家長多聯係,定期召開家長會和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工作,以此了解學生家庭的責任意識及表現。學校應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家長明白對“孩子的愛收藏起一半”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不能對子女在物質上有求必應,使學生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思想,這些都不利於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總之,最終應達到培養教育學生知責、盡責、事事負責的目的。
5.強化為人師表的教育功能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以身立教,對學生是強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履行培養後代的責任。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在全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感,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工作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必須以對學生、對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出現,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責,率先垂範,精益求精,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總之,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要明確具體的目標和對象,明白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措施,以此達到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班級、對社會負責的目的。這就要求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麵緊密配合,特別是學校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托起明天太陽的任務才能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