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智慧F係列:擇業與升遷(3)(3 / 3)

人生忠告

△請記住:在你麵前的每個人,本質上都有自私的一麵。

人人需要尊重,你的上司更需要。

張海山大意入黃泉

1946年,我父親在晉察冀軍區某分區供給部當會計。他有一位同事叫張海山,山西人,是1938年參加革命的幹部。那一次,他被查出貪汙了700斤糧票。

那時的糧票,與1949年建國後的糧票不同,當時軍隊裏實行供給製,沒有工資,隻管穿衣吃飯。所謂糧票就是飯菜票。

那時的幹部外出辦事,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到老百姓家裏吃飯。吃完了付給主人一些糧票。而老百姓憑著這些糧票可以少交公糧。

山區的老百姓很窮,哪裏有什麼像樣的飯菜。情形往往是這樣的:幹部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喊道:

“老鄉,我是過路的幹部,在你家吃頓飯。”

“行,快進來!”老鄉熱情地回答。

進到屋裏,老鄉又招呼:

“快上炕一塊吃吧!”

這時,勤快的女主人把飯端上來:粗糙的碗裏盛滿煮土豆,這就是飯了。菜是沒有的,頂多有一盤切碎的紅辣椒,拌上鹽。

按現在的價格計算,700斤糧票,價值幾百元,不夠吃一桌好點兒的酒席。然而那時物質條件極差,尤其是糧食關係到戰爭的勝負。所以,張海山一案就成了重大貪汙案。

戰爭年代,沒有太多的司法程序,一經查實,張海山立即被關押起來。

正好,負責此案的張副政委是張海山的老上級,急迫之中,張海山給張副政委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是:我跟隨老首長多年,這次犯了罪,十分對不起您,對不起黨。希望這一次能原諒我,給我改過自新的機會。

張副政委看了信,想想張海山抗戰初期就參加革命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帶著警衛來到關押室,對看管的人說:“把他放了。”

張海山見到張副政委親自來放他,不禁沾沾自喜,或許是想急於離開那個地方,或許是高興得昏了頭,他連招呼也沒打,出了門,揚長而去。

張副政委站在關押室門口,頓時火起,厲聲喝道:

“回來!”

張海山已經走出去七、八米遠,聽得背後一聲喊,停下腳步。這時看守也追上來,他隻好莫名其妙地回到關押室。

這邊張副政委怒氣未消,對看守說:

“一槍把他的腦漿子打出來!”

(想一想)

為什麼張海山已經被放出來,後來又被關進去?

張副政委為什麼那樣憤怒?

現在的年輕人或許對此感到不可思議,怎麼一句話就把人放出來,一句話又可以處死人?

但當時就是那樣的。戰爭期間,經常死人,對於人命不像現在看得很重。

張海山犯了罪,給老上級寫信求饒,這是他的聰明之處,而張副政委親自來放他,是念及舊情,格外“恩典”。

但張海山出來後卻不但不說幾句感激的話,連禮也不敬一個,就自走了。這一舉動使張副政委覺得自己的一片好意得不到回報,傷了他的自尊心,進而使他感到憤怒。在那種特殊時期,他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力,張海山命喪黃泉也就不足為奇了。

張海山的第一個大錯是他不該貪汙,第二個大錯,是違反了處世的一個重要原則:

對於能決定你命運的人,不可以傲慢無禮。

當然,現在情況不同了,講法治,不會為了幾句話就處死人。但我要告訴你,違反了上述原則,你仍然要吃虧。

社會的人是不一樣的。有的熱情洋溢,有的冷酷無情,有的心胸寬廣,有的氣量狹小……手中有些權的人同樣如此。

有一次我到某大商場推銷洗滌用品,先找了櫃長費某,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看上去精明能幹,性格也很開朗。我把樣品給他看後,他搖搖頭。當我打算繼續向他解釋、說服他時,他轉身去做別的事了。

我十分失望,就去找他的上司,百貨部的王經理。這位經理為人正直,當他還是櫃長時,我曾與他打過交道。

王經理看過樣品,問我櫃長的意見如何,我如實說了。他叫人把櫃長請來,指著桌上的樣品說:“小費,你看怎麼樣?”

小費一看王經理的意思是想進一點兒貨,不好駁上司的麵子,就點頭答應了。於是我趕緊拿出合同紙,與他簽了訂貨合同。

出了經理辦公室,我一再向小費表示歉意,說實在是無法可想才找的王經理。作為一個業務員,誰不想把貨推銷出去呢!請他諒解。

貨賣得還算好。但一個月後第一批貨賣完,小費就再也不肯進貨了。無論我怎樣解釋、道歉,都無濟於事。

社會上某些人就是這樣,一旦手裏有些權,脾氣立即變壞。外出辦事的人常有這樣的經曆:一個門衛有時會把你擋在門外,任憑你怎樣懇求,就是不放你進去,而理由是照章辦事。

這樣的人好不好呢?當然不好。如果有了點權的人都這樣難說話,社會如何發展?這些人也有求別人的時候,如果別人也這樣,他們心裏怎樣想?所以,我相信像這樣的人隻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不得人心。

不過,從這些現象,我們應該思考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

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指出:“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

在你的周圍,這種情況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