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經典實錄(3)(3 / 3)

進退維穀、自相矛盾

中國有個成語叫“進退維穀”,比喻進與退都陷於困難的境地。如果在論辯中能巧妙地迫使對方陷入左右為難、進退失據的狼狽境地,我們就會勝券在握了。

古希臘有一位著名的無神論哲學家,叫伊比鳩魯。

一天,他對幾個相信神的人雄辯地證明神的不存在。他說:“聽你們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對嗎?”

那幾個信神的人點頭如搗蒜地說:“是的,是的。”伊比鳩魯說:“那麼,神隻能有這麼三種可能性:神或是願意但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或是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哲學家先不下結論,而提出了關於神的存在的三種可能性,使對方首先承認其中的某一論題,進而一一推論。

“如果神願意而沒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它就不算是萬能的。而這種無能,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願意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這就證明了它是惡的,這又和神的善的本性相矛盾。

如果神願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間的醜惡,那麼,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世間還有如此多的醜惡呢?”

至此,“神根本不存在”這一結論使那幾個有神論者,縱使有千萬張嘴也難以否認了。

由此可見,“進退維穀術”是一種神奇的論辯方法,它通過設置各種語言陷阱,使論敵不管作何種選擇都感到為難,從而無法逃遁,最終隻能俯首稱臣。

中國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說的是從前有個縣官非常可惡,凡是來打官司的如果不給錢,就會被他打得死去活來。

當地有個藝人針對這縣官編了一出戲,叫《沒錢就要命》,來嘲諷、揭露這個狗官。

演出那天,縣官也去看戲,一看演的是他,當時就火了,沒等戲演完,就回到縣衙,命令衙役把這個藝人傳來審問。那個藝人聽說縣官傳他,就穿上唱戲用的龍袍,大搖大擺地跟著去了。

縣官一見藝人帶到,便把驚堂木一拍,喝道:“大膽刁民,見了本官為何不跪!”

藝人指了指身上的龍袍說:“我是皇帝,怎能給你下跪?”“荒唐!”縣官愈加惱怒:“你這戲子,難道不知演戲實為假扮?”

“既然你知道演戲是假的,為何還要把我傳來審問?”縣官頓時膛目結舌。

這裏,藝人在與縣官的舌戰中使用的也是“進退維穀術”。他列舉了“演戲是真的”與“演戲是假的”兩種情況,是真的則不能下跪,是假的則不能審問他。

幾句話,就把縣官逼到死胡同,縣官隻好看著藝人大搖大擺地走出了縣衙而束手無策。

什麼是自相矛盾法?自相矛盾法就是通過言行不一、言語的前後矛盾和行為的相互抵觸,造成彼此對言行不同認識的交叉。

在生活中,我國自古就有許多精彩的自相矛盾幽默,有個笑話說:

一人被妻毆打,無奈鑽人床下。

其妻喝令:“出來!”

其人題:“男子漢大丈夫說不出來就不出來。”

這種自相矛盾幽默,表麵上氣壯如牛,實際膽小如鼠。最為精采的是以大丈夫的堅決性做出怕老婆的勾當。

一對新婚夫婦爭吵,妻子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

妻子說:“我要跟你吹了。我要去收拾東西,離開這裏去母親那裏。”

“很好,親愛的,車費在這裏。”丈夫說。

她接過錢數起來,突然說:“我回來的路費怎麼辦?”既然是宣告要吹,不言而喻的就是不再回來了,可是又問回來的路費怎麼辦,說明還想回來,真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對於表達理性的決定來說是失敗的,對於表達夫妻間的微妙的情感卻是十分成功的。

自相矛盾法就其功能來分,有兩類。一是諷喻他人,二是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往往有故作蠢言自我調侃的特點,純屬調笑,用處在於融洽人際關係,所以人們在社交場合喜歡加以應用。一位朋友起身要回家去,而外麵正下雨,他向主人說:“下雨了,請你把雨衣借我用一用,好嗎?”

主人說:“可以的,不過你要留心點,千萬別把我的新雨衣淋濕了。”

明明下雨,把雨衣借給朋友,卻又不讓打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種幽默是戲謔性的,之所以幽默,是因為所說的條件不可能辦到。

在社交場合有這樣一種規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禮;而越是關係密切,越是可以開玩笑。由於是自相矛盾的,玄虛的,因而無攻擊性,反而顯得風趣可笑。

自相矛盾法,除了自我暴露一類以外,也有帶攻擊型的。其特點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誇張的形式突顯出來,以顯示其荒謬性,來批評或攻擊某種對象。

有個法官斷案的故事,說的正是一個聰明的法官以自相矛盾法查明了事實的真相。

有一次,兩個爭訟者來見法官,一個說另一個欠他許多黃金,另一個硬不承認,堅持說:“我是第一次見他,從來沒有同他共過事。”

“你要他還的黃金,當時是在什麼地方借給他的?”法官問原告。

“在離城三裏遠的一棵樹下。”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