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煉丹術:熱能驅動的養生崇拜(1 / 3)

煉丹術:熱能驅動的養生崇拜

史話·燃料演進史

作者:王守謙 張丹瑞

古代中國的煉丹術又稱金丹術或黃白術,其技法與成品既是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寄托著古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夢想。從戰國時代到明清兩朝,中華帝國的術士們不斷尋找和改善煉丹術的熱源,在丹爐的氤氳裏苦心孤詣地煎熬著益壽延年的夢。

這樣的夢並非專屬於道士和郎中,包括佛教徒在內的億萬國民幾乎都有這樣的熱望。在《西遊記》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中,奉佛有年的吳承恩借孫悟空之口,表達了他對煉丹術的態度——“大聖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寶。老孫自了道以來,識破了內外相同之理,也要煉些金丹濟人”。

佞佛成癖的雍正皇帝也喜丹藥。據史料記載,雍正初登大寶,即在宮中蓄養術士煉丹養生,以便填補其被“新政”和“宮鬥劇”消耗掉的健康虧空。加之雍正過於貪戀床笫,以致於晚年“自腰以下不能運用”,對丹藥愈發依賴。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有大量運送燃料入宮煉丹的記錄,直至雍正駕崩。四阿哥弘曆還未正式登基,就急傳聖諭驅逐宮中道士,可見雍正之死與丹毒不無關係。

煉丹術得以興起,與遠古冶煉業用火技術的發展有直接因果關係。學者容誌毅認為,在商周時代,“發達的冶金術為煉丹術的出現在客觀上提供了物質基礎”。基於前者在采熱和控溫領域的技術進步,煉丹家最終在丹爐製作、燃料篩選和控溫手段等方麵建構起了較為係統的知識體係,成就了煉丹技術的細致與精巧。

熱源燃料演進史

古代煉丹家在選擇丹爐熱源時,多偏愛生物質燃料。其中既包含直接取自於田野的葦草、薪柴,也包括大型草食動物的糞便。後者以牛糞、馬糞(又稱馬通、馬矢)為主,其性質等同於葦草之類。除此之外,糠、木炭、動物油和煤炭在古代煉丹術中也被廣泛應用。

就目前史料文獻來看,至少早在西漢,牛馬糞便和穀糠就已經成了古代術士最熱衷的煉丹燃料,或相互替代,或混合使用。《黃帝九鼎神丹經》的作者將神丹分為九種,其中“第一神丹名曰丹華”,煉製時需要將馬糞和糠圍放在距丹爐5寸處,燃火加熱至9個晝夜。另外兩部文獻《太清金液神丹經》和《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似乎更中意馬糞。兩部書的作者都要求術士煉丹時先以馬糞在丹爐周邊加熱9天9夜,“無馬屎,稻穀糠可用”。醫學家群體也不乏煉丹愛好者。東晉醫家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一書中不斷提及馬糞的應用,甚至認為有些丹藥煉製時須“以馬屎火煴之三十日”。

直至唐代,牛馬糞便仍然在煉丹熱源構成中占有主導性地位。藥學家孫思邈“造金丹法”即大量使用馬糞,以便使爐底“微煴”。“馬通(馬糞)難得,用糠火亦得也”。有些術士雖然已開始改用其他燃料快速提高爐溫,但事前事後依然利用牛糞的文火控製溫度,保證爐內化學反應既充分,又持久。

除了大型牲畜的糞便之外,人糞偶爾也用於古代煉丹活動。唐末沈知言《通玄秘術》記載了一種名為“人糞霜”的燃料,即將1兩左右重量的人糞晾幹後盛於瓦片,在火上燒烤,待顏色發紅後再用瓦片蓋好,移走使溫度趨冷,以免成灰,取出後即可用作溫養丹藥的燃料。

正如前述所言,穀糠常常與牲畜糞便替換使用或混合使用,以便控製丹爐內化學反應的節奏和時間,使其不至於因為持續高溫而前功盡棄。但單獨使用的記載也並不鮮見。從西漢至唐代,諸多丹經都把穀糠作為主導性燃料,在適當的環節置於丹爐之下或者周邊,替代其他燃料以增減爐溫。南北朝時期的道士陶弘景也是煉丹名家,選擇燃料時格外偏愛穀糠。在他二十年煉丹生涯中,雖然曆經多次失敗,但始終堅持隻用穀糠,不願改用其他燃料。

目前還沒有足夠史料證明,煉丹家所用的“穀糠”是穀物表皮的總稱,還是單指稻穀表皮。在穀糠最盛於煉丹活動的漢代,帝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幾乎全在北方。當地農作物以麥粟為主,水稻種植尚屬鮮見。如果煉丹所用“糠火”確係以稻穀表皮為主,則說明這種被大量使用的燃料是從南方千裏跋涉運至長安或者洛陽的。煉丹代價之昂,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