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商們
史話·檔案與時局
作者:方亮
3月13日,烏克蘭著名寡頭德米特裏·菲爾塔什在奧地利維也納被捕。奧地利警方應美國聯邦調查局請求執行了此次逮捕後,計劃將這位去年以332.7億美元身家在烏克蘭富豪榜上排第四的寡頭引渡至美國,在那裏他將麵臨行賄及有組織犯罪等罪名的調查。奧方創紀錄地為其開出了1.25億歐元的保釋金,涉足烏克蘭化工、能源、房地產等產業並在烏政壇也涉足甚深的菲爾塔什毫不猶豫地拿出了這筆錢,不料它們卻被凍結在了銀行裏。截至3月31日,這位寡頭仍然身陷囹圄。
在烏克蘭正成為俄羅斯和西方激烈對峙前沿的背景下,這位寡頭的被捕格外引人關注。被傳言與菲爾塔什生意有涉的中亞幾國紛紛站出來否認與這位寡頭有關係,其中包括早年間曾與菲爾塔什做過不少生意的土庫曼斯坦政府。而各界最關心的還是美國得到這位寡頭後打算如何“使用”他,因為眾所周知菲爾塔什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天然氣交易中重要參與者,其中涉及兩國權力精英的諸多秘密都可以從他那裏找到“出口”。實際上,圍繞著菲爾塔什所可以展開的是一段蘇聯解體後橫跨俄羅斯、烏克蘭乃至土庫曼斯坦三國空間的能源交易曆史圖景,其中的疑點、秘聞、精英更替、政壇鬥爭都解釋了在俄與西方圍繞克裏米亞對峙正熾之時,這位被捕的寡頭緣何可以在冥冥中成為決定大勢的“風暴眼”。
中間商緣何崛起?
烏克蘭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開采天然氣,是前蘇聯最早開采天然氣的地區之一。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一度從這裏修管道,欲向柏林供氣,戰後烏克蘭的達沙瓦則開始向基輔、列寧格勒和莫斯科供氣,並先後向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出口天然氣。1973年,烏年產天然氣達到680億立方米這一峰值,此後卻一直走低,蘇聯解體後年產隻有200多億立方米,被迫同俄羅斯開始了持續至今且讓多方都一直糾結的天然氣買賣關係。
在蘇聯解體前兩年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一統蘇聯天然氣產業的蘇聯天然氣工業部部長切爾諾梅爾金,不得不在這個帝國解體之時接受原本擁有8000億立方米的世界第一年產量、16萬公裏天然氣管道和數千眼氣井的“俄氣”,因為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而瘦身三分之一的事實。但是,各加盟共和國在分得自己的一塊“俄氣”之後卻麵臨著天然氣帝國解體後資源難以配置的難題。“土庫曼天然氣工業公司”有氣卻沒有買主,“烏克蘭天然氣工業公司”擁有前蘇聯通往歐洲天然氣管道中的95%,卻缺少氣源也缺少購氣的資金。俄羅斯“俄氣”的境遇倒是強一些,但要想向歐洲出口也得借道烏克蘭。顯然,合作是必然的。
1992年,烏克蘭自行開采了209億立方米天然氣,但天然氣需求卻達到1141億立方米。烏克蘭政府自那年就開始利用配額從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進口天然氣。其中,俄烏兩國於當年8月20日簽署了《天然氣供應及過境運輸協議》,為兩國天然氣買賣規定了法律框架。1993年時任烏總理的列奧尼德·庫奇馬訪問土庫曼斯坦,與土方簽訂多項協議,敲定兩國天然氣貿易框架。但是缺乏資金的窘境讓烏隻能拖欠氣款。到1994年,烏克蘭拖欠土庫曼斯坦的氣款已經達到8億美元。1993年2月,烏拖欠“俄氣”的氣款已經達到1380億盧布,按當時彙率約合2.8億美元。到了1994年月,該數字飆升至1萬億盧布,按當時彙率約合6.7億美元。1996年1月1日該數字達到16.6億美元。1993年烏土兩國曾重組烏欠土債務,但到了1994年土方不得不終止供應天然氣。
而“俄氣”方麵雖然數次威脅給烏克蘭“斷氣”,但最終隻在兩國1993-1994年第一波天然氣爭端中於1993年8月斷了5天並在後來減少供氣。烏克蘭手中的氣管顯然起了作用,有它們存在,俄方便無法完全中斷供氣。不僅如此,俄方還得承受烏方從俄外輸歐洲天然氣中暗中“截氣”所帶來的損失。俄方的打壓動作也收效甚微,因為烏政府手中始終沒有錢,即使基輔祭出給國內欠繳氣費者斷氣的手段,他們也還是收不上來錢。
這種情況下,變通之舉自然會浮上水麵。“俄氣”首先建議租下烏境內一些重要的天然氣設施,以此衝抵欠款,被烏拒絕。但此後烏方用諸如同意俄獨享蘇聯海外資產等其它利益來作為交換條件,繼續維持著兩國脆弱的天然氣貿易。烏方提出的用其它商品衝抵氣款的建議則被采納。該建議實際上已經是一種“易貨貿易”。這種貿易在俄烏天然氣貿易中還不算廣泛,但在烏克蘭與中亞國家,尤其是與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貿易中被廣為使用。在獨聯體諸國普遍缺少外彙的背景下,烏克蘭開始用天然氣管道、武器、大客車甚至聖誕樹來換取土庫曼斯坦天然氣。1994年11月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基輔時就與烏方敲定烏為土建設一些項目,如修建送電線路、發電站和維修電機,以此換取土方天然氣。這也成了一種變相的易貨貿易。其實,易貨貿易並不讓中國人感到陌生,90年代東北邊貿中在中俄邊境活躍的恰是這種貿易方式。而中國東北的邊貿與烏土的易貨貿易恰在同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