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卡伊回憶稱,他是在“共和國”公司作為天然氣中間商的那段時間裏在一位土庫曼斯坦部長的辦公室裏認識馬卡羅夫的,當時馬卡羅夫發了一批食品給土方,但沒收到回款,他找到部長要錢。部長把他介紹給巴卡伊,讓馬卡羅夫找他要錢。不久後,土方又欠了菲爾塔什300萬美元的食品貨物款,同樣的方式下,巴卡伊又認識了菲爾塔什。
巴卡伊或許沒想到這兩個人日後成為了自己的替代者。當時,巴卡伊和馬卡羅夫展開了合作,他們或是把從土方得來的天然氣賣給烏方消費者,或把烏方用來支付天然氣的各種貨物拿到國際市場上以市場價出賣,利潤往往可以達到成本的2、3倍。這麼好的買賣,馬卡羅夫首先心動了。他也從總理馬索爾那裏搞到了天然氣經營權,也開始同烏克蘭企業打交道,幫助他們搞天然氣。馬卡羅夫後來回憶稱:“為了天然氣,他們拿出了所有的產品,電視機、冰箱、藥品、鐵釘、膠鞋,足足有12000多種不同產品”。他認為,這種複雜繁瑣的生意隻有通過中間商才能完成,政府應付不來。
作為一位1962年出生的土庫曼斯坦人,馬卡羅夫早年間曾是一位自行車運動員,後來放棄運動事業開始做食品生意。發達後,他成為俄羅斯自行車運動聯合會主席,這當然不是偶然。主要生意集中於俄羅斯的馬卡羅夫也是憑借私人關係在烏克蘭的天然氣產業中入局的,這是直至現在都在後蘇聯國家中無法避開的鐵律,馬卡羅夫也不能免俗。他拉關係的才幹讓巴卡伊自愧不如。
這是巴卡伊自己承認的,但他所指的才幹不是具體手段,而是能看破全局關鍵的眼光。巴卡伊回憶稱:“我與烏克蘭和土庫曼斯坦兩方麵的關係都非常好,但是我忘記了,在後蘇聯空間的天然氣產業中以‘俄氣’為代表的俄羅斯勢力才是真正的大佬。”馬卡羅夫更早地明白了這個道理,他首先與“俄氣”達成了合作關係,然後便成功地讓自己的“伊特爾”公司將巴卡伊的“共和國”公司踢出了局。
馬卡羅夫回憶稱,他於1995年1月第一次與時任“俄氣”總裁的列姆·維亞希列夫見麵,當時他讓後者明白隻有與“伊特爾”公司合作,“俄氣”才能擺脫當時的窘境。當時,俄羅斯天然氣巨人正麵臨著被廣泛欠款的窘境。俄國內天然氣消費者欠它150多億美元,而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又欠它70多億美元。問題還是一樣的,大家都缺外彙,易貨貿易解決不了“俄氣”缺錢的難題,而且作為前蘇聯天然氣產業最大繼承者,“俄氣”還承擔著保證俄境內天然氣使用及部分保證其他獨聯體國家天然氣使用的責任。必須找到一個讓大家都可以搞到外彙的途徑,否則後蘇聯國家的天然氣貿易無法恢複正常。
問題又回到“共和國”公司入局時的邏輯,隻有私人公司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私人公司可以應付易貨貿易,可以通過易貨貿易讓國與國之間的天然氣貿易運轉起來,而這樣一來也就有了更多的天然氣用來出口到歐洲來換取外彙。馬卡羅夫把這個道理跟維亞希列夫說明白了,這位早年間作為切爾諾梅爾金左右手一同成立了“俄氣”的巨頭接受了這套解釋。於是,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的天然氣貿易也有了自己的中間商,那就是馬卡羅夫的“伊特爾”公司。
當然,僅僅讓維亞希列姆明白與自己合作的重要那還不夠,馬卡羅夫當然也得“出點血”。當時維亞希列姆的兩位重要副手維亞切斯拉夫·舍列梅特和亞曆山大·普希金被傳拿到了“伊特爾”公司的股份。
在這一變局發生半年多以前,巴卡伊的靠山、烏克蘭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在他被迫提前舉行的大選中輸給了列奧尼德·庫奇馬。新總統上台後,立即著手重新理順天然氣進口秩序。一朝天子一朝臣,巴卡伊連土庫曼斯坦方向的天然氣進口權都失去了,新中間商順理成章地成了馬卡羅夫的“伊特爾”公司。
其實,巴卡伊的中間商時代也就持續了一年時間,盡管這已足夠他賺得盆滿缽滿。馬卡羅夫的中間商時代來了。這時已經應該注意一個問題了,中間商的出現是因為易貨貿易以及債務拖欠的廣泛存在,那麼當這些問題都逐漸不存在,中間商還會繼續存在麼?這成為日後戲碼的一個關鍵,尤其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這也成為美國眼下對第三代烏克蘭天然氣貿易中間商菲爾塔什如此感興趣的關鍵原因,“俄氣”兩位高管在“伊特爾”公司拿股份的傳言已經預示了今後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