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烏克蘭的天然氣中間商們(2 / 3)

曾於1992-1996年領導“阿塞拜疆天然氣運輸公司”的塔裏耶爾·古謝伊諾夫親曆了那個時代。他曾回憶稱,當時幾乎可以用任何東西從土庫曼斯坦換天然氣,石油開采設備、鞋子、紙尿褲、白蘭地,甚至淡水,“那是非常劃算的買賣,灌一拖船淡水,把它發到土庫曼斯坦,一切就都搞定了”。當然,土庫曼斯坦向烏克蘭輸送天然氣還得通過俄羅斯的管道。

國家拿不出足夠的外彙購買天然氣,被迫用其它利益衝抵氣款,更是開始采用易貨貿易。這些都為私人資本進入烏克蘭的天然氣產業創造了條件,而從巴卡伊、菲爾塔什到季莫申科等一眾烏克蘭富豪、政客的發跡路也就是從天然氣生意中延伸出來的。

巴卡伊那一年

“所有烏克蘭富豪都從天然氣產業那裏賺了大錢”。

這是第一個從烏天然氣產業中崛起的富豪伊戈爾·巴卡伊給的判斷。研究過這些富豪的發跡史之後可以發現,巴卡伊所言不虛。

菲爾塔什認為巴卡伊是烏克蘭天然氣產業中第一位大貿易商,而且是“商品換天然氣”這種易貨貿易被大規模采用的先行者。這位1963年出生的前伐木工人在蘇聯解體後的生意主要集中在食品領域,這種商品在當時的後蘇聯空間當然是比較緊俏的,普京擔任聖彼得堡副市長時受命操作“能源換食品”計劃便是一種表現。當時,一大批商人都在做這種生意,巴卡伊是其中之一。

但是,到了1994年他經營的“共和國”公司多出了一項業務——土庫曼斯坦方向的天然氣貿易。那年3月,時任總理的維塔利·馬索爾將土庫曼斯坦天然氣進口的獨家經營權授予了“共和國”公司,同時該公司還負責烏土之間的天然氣結算。興奮的巴卡伊將幾車氈靴和膠鞋發到土庫曼斯坦,換回了自己的第一批天然氣。

其實,當時在烏克蘭經營天然氣跨國貿易的私人公司還有好幾家。1992年,俄羅斯人在莫斯科組建了“俄羅斯天然氣”貿易中心,多家烏克蘭企業在這裏買氣,其中包括“斯蒂羅爾”、“伊利奇”鋼鐵集團、北頓涅茨克的“阿佐特”公司、敖德薩港口工廠等好幾家進口商。但是這好事最終砸到了巴卡伊頭上。看看這位商人當時的人脈網就可以找到一位重要的人物——亞曆山大·克拉夫丘克——烏克蘭首任總統列奧尼德·克拉夫丘克之子,當時巴卡伊與這位總統之子一同經營著名為“烏克蘭-美國貿易院”的一家公司,這是他憑什麼獲得土庫曼斯坦天然氣獨家經營權最有力的解釋。在有關巴卡伊的敘述中,他的公關能力頻頻被提及。這位商人曾主辦了烏克蘭獨立後最早的選美比賽,由他選出的女郞時常出現在他在烏國內圈地4000公頃建的人工打獵場裏。這些女郎被巴卡伊用來和包括一些珍稀動物在內的珍禽異獸一起討來這裏消遣的政客們的歡心。

就是憑著這個本事以及財力,巴卡伊此後先後成為國有能源集團“烏克蘭石油天然氣集團”領導人、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工業聯合會領導人和烏克蘭國家事務局局長。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他崛起的起點就是憑借與總統之子的關係入局天然氣產業。

至於原本在政府層麵運轉的烏土天然氣貿易為什麼轉入私人公司軌道,這隻能用當時烏政府嚴重的氣款拖欠以及兩國天然氣貿易開始普遍采用易貨貿易來解釋。巴卡伊後來回憶稱,這是土庫曼斯坦方麵的要求,他們希望開始跟私人公司打交道,而不是烏克蘭政府。此外,易貨貿易的基本邏輯也決定了私人公司的角色要比政府更加合適。

僅1994年一年,這項天然氣貿易就為巴卡伊賺了5億美元,那一年他將100億立方米土庫曼斯坦天然氣輸入了烏克蘭。自此,巴卡伊走上了暴富之路,烏克蘭的天然氣貿易也迎來了孕育了多位寡頭的中間商時代。

代際轉換

繼巴卡伊之後崛起的兩位寡頭伊戈爾·馬卡羅夫和菲爾塔什也都一開始經營食品貿易,而後開始天然氣貿易。三位商人財路的一致再次凸顯了當時那個時代條件下烏克蘭最賺錢的買賣就是天然氣和食品,這些緊俏商品被商人們大為熱捧。由於“共和國”公司還負責烏土天然氣貿易的結算,所以許多同土方做易貨貿易的公司都在向土方發貨之後來找“共和國”公司要錢,該公司則從土方那裏收入相應數目的天然氣。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巴卡伊認識了馬卡羅夫和菲爾塔什,也就是繼巴卡伊之後的兩位天然氣貿易大中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