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也門的石油淵源(1 / 2)

中國也門的石油淵源

影評

作者:武魏楠

我高中畢業原本報考的是軍隊學校的誌願。當時錄取通知書都拿到了,我卻接到通知,說我的條件不錯,要送我到蘇聯留學。結果正好趕上1960年中蘇關係全麵惡化,結果蘇聯沒去成。我們這一批原本的留學生就被送到北外,當做外交人才培養。

盡管沒去成蘇聯,但是留蘇學生每個月19塊5的獎學金依然享有。這讓我的生活好過不少。後來,毛主席給中國的外交部門做了一個指示,讓我們加強同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要為此做準備,培養一批人。組織上就決定讓我由英語轉去學習阿拉伯語,盡管這並非我本人意願,但是出於為國家利益的考慮,我服從了組織上的安排。就這樣,因為兩個“非自願的”意外轉折,讓我和阿拉伯國家打了50多年的交道。

也門是我作為外交官駐外工作的第一站。我是1967年9月抵達也門的,也門形勢非常複雜,當時的總統還是薩拉勒,我曾作為使館工作人員見過他。然而僅僅兩個月之後,1967年11月5日,薩那(也門首都)發生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薩拉勒被解除一切職務。隨後,被推翻的王室勢力企圖複辟,“共和派”和“王室派”的激戰讓也門國內極度混亂。

文革期間的軍管勘探

那時的也門已經有了一些石油資源的發現。追溯起來,也門境內石油的勘探和開發始於上個世紀的30年代,是一家伊拉克公司在做的地震勘察。大概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的許多大型石油公司開始在也門進行勘探工作,但是結果並不理想。60年代,由於中國和也門保持了很好的外交關係,也門政府邀請中國政府可以派出石油勘探隊伍來幫助也門發現石油資源。

也門政府當時向中國提出的援助邀請不隻是石油勘探力量,還有公路建設、紡織廠建設、醫療隊等等。這些要求都是也門政府正式向我們中國駐也門大使館提出來的。大使館當時非常積極,立刻向國內做了彙報。

但是彙報到國內,有了一個問題,就是國內正在搞武鬥,很多方麵中央協調不了。譬如說,當時醫療隊原本中央安排的是由遼寧省來派的,但是遼寧省亂的比較厲害,派不出來。周總理說,遼寧既然派不出,就讓北京醫院派。為什麼是北京醫院?因為北京醫院當時是軍管單位,相對穩定,中央的掌握也比較充分。

當時的石油係統就屬於是軍管單位。因此,向也門派出一支石油勘探隊伍也相對比較順利。1970年12月,中國派遣的石油考察組抵達也門。開始對阿比洋、夏卜瓦、哈達拉毛、馬哈拉等地2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進行找油普查。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中國的考察組發現了八處油氣征候顯示點,並將考察資料全部交給了也門政府。

按理說,當時也門國內局勢比較動蕩,許多援助隊伍的人身安全都有一定的危險。像紡織廠建設隊伍和公路建設都遭到過襲擊,有過一定的損失。不過石油勘探大多在沙漠深處,距離人口聚集地比較遠,反而沒有遇到過太大的威脅。

不過這次對外援助勘探到把地震數據交給也門政府之後也就結束了。按理說,當時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還並沒有在也門有著太強的勢力。如果中國能夠在當時就進入也門的石油工業,一定會占據一個比較領先的地位。

但是一來,當時中國的石油工業重點還在開發國內的資源,搞獨立自主。沒有海外開發的意識;二來,當時中國正處在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武鬥時期,全國上下一片混亂。盡管石油工業屬於軍管,但是大家也都沒有這個興趣在海外開礦。這次石油工業上的交流,也就僅僅停留在外交援助的層麵。

到了80年代,也門境內的石油資源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開發。以道達爾為首的西方石油公司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逐步進入也門石油領域,並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西方公司的阻撓和破壞

我是1997年開始擔任中國駐也門大使的。當時正值我國從1993年起由石油淨出口國變為石油淨進口國,而且進口石油的數量急劇增加。中東成為了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國門,購買和勘探、開采石油的重點地區。中也合作也急需進入石油領域的全麵合作。

在也門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中國從也門進口石油非常順利。雙方按照國際石油市場的規則,以市場價格購買、交割、支付、運輸。但是一旦涉及到中國石油公司在也門的勘探、開采石油,就問題頗多,困難重重。

這些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由於我們自己的石油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出現的時間比較短,也門的石油部門對中國石油企業的水平、能力、經驗沒有信心。坦白的說,我們當時在這一點上的缺失並沒有太強的說服力。我們的石油隊伍和西方的石油隊伍都在也門做過勘探,但是最終讓也門摘掉無油國帽子的還是西方的公司。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壟斷了也門石油工業上下遊的西方石油公司對中國石油公司的阻撓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