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然氣價改時機與路徑(2 / 2)

比較複雜的是第三類,發電。這裏觸及了我國一次、二次能源價改配套協同的問題,對燃氣發電參照扶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做法是一種方式,對發電燃氣價格的直接補貼是另一種方式,再有也可以加大對燃氣電廠的稅收優待等,當然最好的方式是電價的放開。

做一項變革,選擇恰當的時間對其成功與否有很大影響,往往是決定性。有些觀點偏向於,當供給比較充裕了,再作價格改革,另一種認為當價格比較低時是價改的好時機,還有觀點認為在需求淡季時才是價改的好時機。

結合我國目前的情況和未來趨勢,對以上幾種觀點可以探討:其一,以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價格形成體係和改革速度,供給的增長被嚴重抑製。即使有供給的增長,相當部分也是“捏著鼻子”上的,這種供給的不足,進而抑製了需求。因為對需求方而言,除了價格外,供應的可靠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這是個悖論,不價改,供給達不到充足;其二,當價格低時再進行價改,這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國目前的氣價無論是以熱值去比較可替代能源,還是橫向比較其他國家的工業氣價和居民氣價,都是低的;其三,當需求淡季時再價改,這似乎更多的考慮了心理承受能力,但實質上意義不大。

價改的生產力

我認為,對天然氣價改的時機把握是宜快不宜慢,越徹底越好。我們通過如下背景進行分析:

一、中國的經濟增長開始減速,這已經是目前廣泛的共識。而與之掛鉤的能源消耗增長,也不可能相背而行。如果價改不能抓住時機,反而有可能陷入被動。

二、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成功已經使他們的天然氣出口在變成現實,這裏既有經濟也有政治的推力。國際石油公司鑒於天然氣的資源儲量前景,也在紛紛加重天然氣板塊的比重,在天然氣在全球範圍內真正成為首要能源之前,我國的天然氣行業必須搶占一席之地。無論是產量、技術,還是對定價權的影響力,能否變大變強,是要靠利潤積累的。

三、通過徹底而快速的價改,會扭轉價格抑製供給,供給抑製需求的現狀。同時天然氣全產業鏈的發展,會推動經濟增長。在上遊,勘探的投入加上相關設備產業的拉動;在中遊,幾十萬公裏管道、儲氣庫、加壓站的建設,對鋼鐵行業的拉動;下遊增值服務的拓展,無需細致測算,若幹年內對經濟增速的支撐無疑將相當可觀。

四、價格應該足夠擔負起環境補償的成本,企業在既有能力又有約束的情況下會承擔起社會責任,而煤炭、焦炭行業的前轍可鑒。

五、資本的逐利性激發的動力是巨大的,即使我國現階段金融體係的完善程度和效率還遠比不上美國,但一旦天然氣產業的長期盈利性確立,各種資本自己想辦法也會鑽進去,特別是當前無論提供間接融資的商業銀行,還是直融渠道的投資者都缺乏大體量、高回報前景的目標產業背景之下,天然氣產業的吸引力便顯得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