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改時機與路徑
經濟學人
最近遇到兩件與天然氣價格有關的事情:
第一個是在西南地區的一個地級市,最近投入運營的一條國際油氣管線拉了一條支線供應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該市的經濟以礦山和冶煉為支柱,礦山企業開始在現場實測燃氣的重載卡車的表現。自然,當地的燃氣企業最為關心的是市民能否在價格上接受這種國際燃氣。
第二個是在一家中型的鋼鐵企業,他們對一個天然氣製甲醇項目信心滿滿,寄希望於這個項目的盈利多少可以平衡一下鋼鐵行業的損失。他們的信心是基於可以以很低的價格每年拿到保證的天然氣供應.。這個鋼廠所在的市轄區內有氣田,而這個鋼廠是這個市最重要的企業之一。
當我們麵對上麵兩個實例,從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等角度都會引出不同的解讀,但讓我們先回到比較宏觀的層麵。
天然氣作為一種商品,與其它能源商品比,低炭、低廢是其顯著優勢,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環保優勢所帶來的價值正在快速上升,在相對發達的區域和城市尤其如此。
而在統計數字上,我國的天然氣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這是我們麵對的現實境況。事實上,根據國際各大機構的研判,全球天然氣的產量正在逐步接近,在中期未來甚至有超過石油的趨勢。而在中國範圍內,如果對廣義範疇的天然氣,即包括致密氣、頁岩氣、煤層氣,甚至煤製氣和生物甲烷,中國廣義天然氣的儲量也相當巨大。
價改停滯引發產業悖論
顯而易見,中國天然氣發展問題的症結在於價格問題。對供給方來說,天然氣的價格關乎利潤和投資回報率,關乎值不值得投錢同時承擔勘探、開采、加工和輸送以及基礎設施的風險;對工業消費者來說,關係到生產成本的高低以及技術經濟性的優劣;而對民用消費者來講,則事關切身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質量。
要想使我國天然氣的供給不斷增加,有諸多相關因素,但價格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拿近來比較熱的頁岩氣來說,無論是管網建設、勘探開采、設備和工藝的引進、自主研發進展乃至區塊中標後的實質進度,均呈現較大滯後性,這都可以歸結到預期回報和風險補償上,意即對未來市場價格未能有樂觀判斷。某家大型能源央企,在大量研究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等待和觀望。
對於需求方來說,需求對價格的敏感性,或者說彈性係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可以按我國目前的情況作一下簡單分類:一是居民直接用氣。目前在一個平均意義的家庭生活成本中,直接用氣的比重不高。即使考慮到收入和區域的差異,對於敏感性高的人群,雖有多種對應措施,諸如“以富補貧”式的階梯價格,但並不徹底,除非隨市場價實時調整。轉移補貼是另一種可行途徑,可以借鑒我國扶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做法,把補貼天然氣的費用分攤到它的替代商品上,而這才是政府應該作為之處。
二是工業用戶(不含發電)。如果按照“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思路,對這一類的敏感度,或者說承受力可以不加考慮,讓市場來決定,這種原材料價格市場化的改革有利於其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