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的城市燃氣企業業務模式創新
商學院課堂
作者:張衛華
城市燃氣行業正在經曆其有史以來最為尷尬的發展階段。一方麵,全國大麵積持續霧霾天氣,讓天然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煤改氣”、“油改氣”呼聲日隆,城市燃氣企業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麵,當幾乎所有傳統產業都在研究如何搭上互聯網這趟高速列車的時候,城市燃氣行業卻受製於管理體製與機製、服務理念與水平,與社會公眾的期待有較大差距。遠不止於此,城市燃氣行業還麵臨著日趨嚴格的政府監管、更加激烈的可替代能源競爭、更為嚴苛的消費者要求,燃氣企業以現有單一的、一成不變的業務模式,來麵對當前充滿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勢必捉襟見肘。
空間日趨狹窄
從監管來看,氣價方麵,政府管住了“兩頭”,管道氣省級門站價由國家發改委製定(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價格則完全市場化),終端銷售價格由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根據用戶分類分別依據相關程序製定。在“市場淨回值法”尚未全麵實施之前(盡管市場淨回值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仍有待細化),現階段我國城市燃氣價格實行的仍是成本加成法,但企業成本並不能得到充分補償,尤其是居民用氣這部分,仍存在較大缺口。大量燃氣企業需要通過接駁費、初裝費等收入來彌補一部分虧損或實現盈利。目前,國家正在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和居民用氣階梯價格機製,但燃氣價格改革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注定了短期內仍很難實現完全市場化。
其次,國家能源局公布實施油氣管網向第三方公平開放相關指導意見,意味著現由城市燃氣企業供應的部分工業大用戶,有可能據此提出由上遊企業直供的訴求,對現有通過交叉補貼來勉強支撐的城市燃氣價格體係,無疑將構成致命一擊。如果大用戶部分或全部流失,則意味著城市燃氣企業的用戶結構惡化,原本就較低的毛利率將進一步降低。
其三,政府對於城市安全運行的要求日益提升。2013年青島黃島“11·22”輸油管線爆炸再次敲響了警鍾,城市安全運行成為重中之重,燃氣企業應急保障和安全投入巨大。與此同時,成本規製和成本公開將進一步壓縮企業的成本空間。
而讓城市燃氣企業的處境更加艱難的是,家庭用能方麵,其正麵臨激烈競爭。根據行業內部統計,全國家庭天然氣年消費量180-220立方米不等,盡管存在區域差異,但縱向比較幾無增長。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家用電器的普及。相比較於燃氣器具,電器更方便,更清潔,更安全,效率更高,選擇也更多,替代了大量的用氣需求;其次是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尤其是中小城市,導致用氣需求下降;三是居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如在外就餐增多等,也減少了家庭用氣。甚至有專家主張天然氣“退出家庭”。城市燃氣企業背負壟斷之名,實則麵臨的競爭相當激烈,行業的未來發展存在諸多挑戰。
更讓城市燃氣企業如芒在背的是,社會整體服務水平,尤其是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體和通信)、電商等行業對於消費者近乎“溺愛”的大環境,讓公眾對於服務需求有了更高的預期。城市燃氣作為傳統行業,其服務手段和服務水平,多少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同時,隨著能源產品的消費化趨勢不斷增強,用戶對家庭用能管理、對能源產品的消費體驗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埃森哲相關報告,公用事業企業未來40%至60%的核心“計量到收款”流程都需要重新進行設計,引入一整套全新的家居智能技術和消費者輔助型方案與服務。
反觀城市燃氣企業現有業務模式,盡管有部分企業開始探索成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新奧燃氣)、“世界一流的一體化清潔能源運營商”(北京燃氣)、“以經營燃氣業務為本,致力發展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清潔能源供應商及優質服務商”(港華燃氣)以及“綜合能源服務商”(上海燃氣)等,但整體來看,業務模式仍較為單一,核心業務主要還是通過“賣氣”賺取差價。這樣的業務模式,在政府價格管製、成本規製日趨收緊、利潤率下降、市場麵臨可替代能源競爭的形勢下,自然左支右絀。與此同時,由於占城市燃氣企業用戶主體的居民用戶單戶用氣量低、管理成本高,傳統的“賣氣”模式增值空間有限。城市燃氣企業,必須順應潮流,充分利用“大數據”提供的管理和創新的可能,降低運行成本,創新業務模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用能服務和更好的用能體驗,同時也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