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中企電力項目觀察
國際·海外投資
作者:陳剛
4月上旬,為完成本人供職集團對目標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環境專業的盡職調查,尋找能源電力項目開發機會,我們一行來到了非洲神秘的石雕王國——津巴布韋。
那是一個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國度,意思是石頭城的津巴布韋,國土麵積39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那麼大,是非洲南部內陸國家,在這片文明和富饒的土地上生活著1300萬人民。走在首都哈拉雷的大街上,現代化的建築顯示出這裏曾經的優越之處。哈拉雷是英國殖民者在1890年時建立起的貿易集散城市,也是獨立後確立的新首都所在地。城區裏有著現代化的寫字樓和商業建築,熙熙攘攘,車流稠密。以前這裏教堂林立、各級學校遍布、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郊外都是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和帶遊泳池的大庭院綠茵別墅,號稱非洲的小倫敦。可如今每每到了夜晚,路燈無法點亮,也就沒了光彩,美麗的城市掩藏在漆黑之中,電力短缺,是這個國家難忍的痛。
半個世紀的動蕩史
上天賜予津巴布韋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裏富產鑽石、鉑金、黃金和多種金屬礦產,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棉資源。然而資源也將這片古老土地的命運帶向了另一種處境——1888年,英國殖民者賽西爾·羅茲從恩德貝萊國王手上取得在他們領土內的采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取得這裏的領土權,並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得西亞”。羅得西亞在1911年時分開成為北羅得西亞(今日的讚比亞)與南羅得西亞,後者在1922年時成為一個英屬自治殖民地,就是今天的津巴布韋。殖民者青睞著這片土地上豐富的礦產與土地資源並視之為彩虹天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基礎設施,占據土地建立農莊,勘探和開采礦產,構建現代社會製度,攫取巨大的資本利潤,白人階層過著令側目的富裕生活,經濟發展也曾是非洲的驕傲。
資源分配的失衡激化了白人和黑人族群尖銳的矛盾,也加速了這片黑人土地上的社會劇變。1965年,白人政府宣布脫離英國的管轄獨立,黑人團體則開展激烈的遊擊戰與白人當局血拚。1978年,在國際製裁與黑人武裝運動的夾擊下,白人政府被迫交出權力換取結束內戰。1980年4月18日,英國王子查爾斯向新當選的津巴布韋總統坎南·巴納納牧師呈交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簽署的準許殖民地獨立的文獻,津巴布韋共和國正式獨立建國。
然而,急劇的社會變革也帶來了資源再分配的衝突,20世紀末期,津巴布韋政府進行激進的土地改革,強製沒收大部分白人擁有的土地,此舉造成境內大量白人出走,經濟陷入混亂,導致令人瞠目的通貨膨脹,並引發國際製裁。從此,政府失去信用、國際失去信心,嚴重動搖了國民經濟,基礎民生需求匱乏,國家對電力建設更是無暇也無力顧及。
到了2009年聯合政府成立後,國家經濟趨於好轉,商品供應漸趨充裕,新政府公布了經濟振興方案,取消了津幣的流通,改用美元和南非蘭特。2013年,津巴布韋因通脹率降到3%以下,GDP年增長達到5%而排入非洲前十,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即便如此,津巴布韋依然麵臨國力虛弱,政局欠穩,財政匱乏的局麵。國家需要輸血,資源需要得到開采利用,基礎設施特別是電力供應需要優先保障,可錢又從哪來?
投資障礙與機遇
我們到訪了津巴布韋北馬塔貝萊爾省盧帕那地區瓜伊河流域的煤礦區,這裏有近千平方公裏的煤炭和煤層氣資源,煤炭儲量300億噸,而煤層氣資源達1000億立方米。津巴布韋希望以礦權抵押出資,吸引外資合資建造坑口火力發電站,一方麵解決國家電源缺乏的問題,另一方麵也是將埋在地下的黑金轉變成財富。由中津聯合成立的項目開發業主公司前期準備已曆時兩年,完成了必要的可行性研究、環保評審、購電協議和並網協議商業談判,政府簽署了重要的支持承諾函和礦權轉讓承諾函。與各政府主管部門項目洽談之後,議會已批準將項目開發成五年規劃重點項目,政府有意提供財政主權擔保,規劃將開發區域作為經濟發展特區,力爭將項目開發成南部非洲電力市場工程標杆,成為中津合作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