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入上遊行業的民企
在中國的油氣開發上遊領域,民營企業一直是個“門外漢”,而頁岩氣成為獨立礦種後,民營企業找到了擠入油氣上遊領域的一個入口。
國土部對第二輪招標投標人資格條件的規定是:具有石油天然氣或氣體礦產勘查資質、注冊資金應在3億元以上的內資企業、獨立法人。意味著國內頁岩氣勘查開發領域首次向各類投資主體全部開放。
在這樣的政策刺激下,參與第二輪競標的83家企業中民企占到1/3,它們身份多樣,從油田設備、倉儲等油氣關聯行業公司,到發電、供暖類的傳統能源公司,甚至還有不少與油氣開發毫無關聯的公司。
不過,在第二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的中標企業名單裏,最終隻有兩家民營企業:華瀛山西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瀛山西”)和北京泰坦通源天然氣資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泰坦通源”)他們分別拿下了貴州鳳岡頁岩氣二區塊和三區塊。
中標貴州鳳岡頁岩氣二區塊的華瀛山西,是主營煤炭生產和成品油批發銷售的企業永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中標後,永泰能源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公司計劃在三年之內把合同中承諾的1271.8億立方米的勘探資源量全部做完,最低承諾投資額為4.27億元。
華瀛山西獲得頁岩氣區塊後,於去年5月與江蘇長江地質勘查院共同出資設立了永泰能源貴州頁岩氣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分別持有86.5%和13.5%的股權。對於華瀛山西目前的進展,記者未能聯係上對方該公司獲得最新消息,公開信息中也沒有找到有關情況。
相比之下,另一家中標的民企泰坦通源向外界透露的信息則更多。泰坦通源是一家獨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成立於2012年6月,是2012年國土資源部頁岩氣探礦權招標中標企業裏唯一的一家非上市、非國有企業。
作為一家剛剛成立的民營企業,泰坦通源組建了一支來自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斯倫貝謝、IDG資本等公司的人員組成的團隊,核心團隊平均油氣行業從業經驗超過20年。例如,擔任其總地質師的康偉力,曾任國土資源部油氣儲量評審辦副主任,以及中石油吉林油田副總地質師等職位,擁有將近30年油氣田勘探部署經驗;擔任其總工程師的李啟國,曾任斯倫貝謝公司全球及北美地區壓裂技術支持高級負責人以及亞太區壓裂服務首席專家。
泰坦通源中標區塊麵積1167平方公裏,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的鳳岡、湄潭縣,在去年3月1日正式啟動開采工作。據《能源》記者了解,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對這個區塊完成了野外地質勘察、采樣化驗,以及280公裏二維地震信號的采集、處理和解釋等一係列勘探工作。
泰坦通源計劃5月份開鑽第一口井。“如果順利的話,希望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完鑽,之後分析化驗,下半年壓裂,我們有完整的生產計劃,但計劃也是隨著進展在調整,下一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一口井。” 泰坦通源董事長王靜波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了做好井位論證,王靜波4到5月的絕大部分的時間將在貴州的井場蹲守。對於其中標的貴州鳳岡頁岩氣區塊的具體勘探情況,王靜波通過該公司相關人士對《能源》記者表示,等到首批井完鑽後,再向記者詳細介紹最新情況。
王靜波稍早前曾表示,現在中國頁岩氣開發麵臨的問題一方麵是成本高,另一方麵由於中國頁岩氣富集區地質條件複雜,從而導致開采技術難題。“如何能夠提高對地質認識的準確性,我覺得這是現在最難的問題。”他說。
而在外界看來,民營企業進入頁岩氣行業無疑是瞄準了其高收益的前景,但是對於頁岩氣勘探開發的高風險,民營企業相比國企來說承受能力則更差。上述華能集團內部人士表示,民營企業的投資都是自己掏的真金白銀,頁岩氣又需要十分高昂的風險投資,民企能不能熬過去並等到收益的日子現在還很難講。
不管民企中標的這兩個頁岩氣區塊前景怎樣,民企能夠擠入油氣上遊勘探開發的行列已屬不易,至少讓民企獲得了一個公平參與的機會,並且國土部多位官員也曾透露,讓民企參與油氣上遊領域的勘探開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頁岩氣算是一個實驗。
英國阿格斯公司資深分析員史豐蕾對《能源》記者分析說,從全球來說,天然氣市場的供需形勢正在發生劇變,對於計劃進入上遊領域的民企,需要在對市場風險充分權衡和估量之後做出投資決定。而從根本上說,中國的民企真正大規模進入頁岩氣領域,還需要一係列體製機製的完善,以及產業鏈的進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