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又陷入了另一個僵局——氣價。
當前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以區域價格為主,各地區價格不同。以北京為例,天然氣發電用氣價格為2.67元/立方米,按照這個價格計算,天然氣發電的上網電價應不低於0.8元/千瓦時,發電企業才能夠實現“保本微利”,相比於燃煤0.3-0.4元/千瓦時,風電0.5-0.6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天然氣發電幾乎不具備競爭力。
另據中電聯規劃統計與信息部的王玲測算,即使采用汙染損失法,計入天然氣的環保價值,天然氣發電仍比燃煤發電高0.2-0.3元/千瓦時,依然沒有競爭力。
更令運營企業擔心的是,天然氣價格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由於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多,而國際氣價高於國內,出現價格倒掛,在國內不出現天然氣供應大幅增長的前提下,氣價上漲隻是時間問題。
由於氣價未來的上漲空間巨大,華電對天然氣發電新項目非常謹慎,華電上述人士表示,目前該公司隻能選擇在東部沿海地區建廠,因為這些地區對環保要求較高,電價的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好。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國內天然氣開發潛力巨大,可能會緩解氣價上漲壓力。近期中石油宣布,其公司在四川盆地發現單體規模最大的海相氣田,建成後每年能夠增加110億立方米的產量,而幾乎與此同時,中石化也宣布,其公司開采的涪陵頁岩氣田提前進入商業化開發階段,2015年可以建成100億方產能。如果頁岩氣在中國能夠獲得大規模開發,氣源和氣價問題可能會得到一攬子解決。
在氣價不變的前提下,降低天然氣發電成本還有一個路徑,即提高燃氣輪機的效率。就如GE副董事長莊睿思所言,“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開發一些先進的燃氣輪機,使整個效率得到提升,進而降低電價成本。”
事實上,目前燃氣輪機等發電設備,也在很大程度上製約著天然氣發電行業的發展。
國家能源局在2014年初發布的《燃氣發電安全監管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燃氣發電核心技術未完全掌握,導致進口設備價格昂貴,整體上影響了發電價格。報告顯示,國內製造企業雖然能夠製造、組裝燃氣發電機組,但在整機設計、熱部件材料製造以及冷卻和隔熱塗層等關鍵技術方麵尚未實現實質性突破,燃機燃燒器、透平葉片等熱部件仍完全依靠進口。
而在整機檢修方麵,也嚴重依賴原廠家。國內燃氣電廠大部分依托製造廠家服務協議模式來管理燃機設備,檢修維護費用居高不下。例如,國內F 級機組檢修維護費用一般都超過3000 萬元/台年,某6F 級燃氣電廠機組設備生產廠商CSA(合約式服務協議)報價為2 台燃機3.2 億元/大修周期。
由於我國燃氣發電機組70%是用於調峰調頻,機組多采用“日啟夜停”的運行方式,設備容易受損。資料顯示,2013 年1-8月,上海13 台燃氣機組共啟停684 次,浙江30 台燃氣機組共啟停2884 次,福建10 台燃氣機組共啟停1188 次。啟停次數過多,嚴重損害設備壽命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維修成本。
如何讓發電設備更有效地運行,以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國內外的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都在進行嚐試,特別是在共建發展平台和本地化協同創新方麵進行探索。GE表示,創立哈爾濱創新中心,其目的之一就是集合GE與哈電的技術優勢,開發適應中國國情的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為中國燃氣電廠提供最具競爭力的聯合循環電廠係統解決方案。
盡管天然氣清潔高效,發電前景看好,但天然氣發電能否持續發展,關鍵還在於電價能否具備市場競爭力。氣源、氣價和設備三個因素,任何一個處理不好,都會影響到整個產業。天然氣發電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整體協調,各個環節相互配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發電成本,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