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然氣發電的三重困境(1 / 2)

天然氣發電的三重困境

專欄

作者:王高峰

今年的3月下旬,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副董事長莊睿思(John Rice)再一次來到中國內地,並密集拜會了多位客戶,而他內地之行的最重要任務之一,是為GE哈爾濱創新中心剪彩。這是該公司繼成都和西安之後,在國內設立的第三個創新中心。“GE之所以將這一中心設立在哈爾濱,是基於我們與哈爾濱電氣多年的合作關係,雙方合作的重型燃機在中國已經安裝了超過50台。”莊睿思說。

毫無疑問,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燃機生產商,GE看好中國天然氣發電市場,盡管當前中國僅有不足5000萬千瓦的天然氣發電機組(占12億總裝機的4%左右),但隨著環境壓力的漸增,以及國家政策對清潔能源的傾斜,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億千瓦。

很明顯,天然氣發電市場蛋糕巨大,對設備生產商的吸引力也可見一斑。但對發電運營者而言,前景並沒那麼好。華電集團一位負責人就抱怨說,華電當前擁有728萬千瓦的天然氣發電裝機,但2013年僅有6億元利潤,比上一年的12億整整下降了一半。而如果同樣規模的燃煤機組,按照2013年的煤炭價格,它貢獻的利潤應該在35億元左右。

問題主要出在氣價上漲和發電小時數下降上,2013年7月,國家發改委上調了包括天然氣發電在內的非民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平均上漲0.26元,這對於原本成本高昂的天然氣發電而言,無疑是一巨大的衝擊。而受整個經濟形勢影響,全社會用電量增幅趨緩,電力市場供大於求,華電集團的天然氣發電小時數從2012年的3500小時,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2700小時,嚴重影響了天然氣發電板塊的利潤。

事實上,華電集團的狀況隻是中國天然氣發電現狀的縮影。包括五大發電、中海油和深能集團在內的國內主要天然氣發電企業,去年該板塊的利潤均出現了大幅下滑。

製約天然氣發電的因素是多重的,但氣源、氣價和發電設備三個因素,被認為是當前橫亙在天然氣發電麵前的三道高牆。

氣源是解決天然氣發電的原料問題,沒有足夠的氣源,天然氣發電根本無從談起。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6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了13.9%,其中進口530億立方米,增長了25%。由於中國的資源稟賦,天然氣儲量相對較少,國內較快的天然氣消費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進口。

莊睿思認為,從全球範圍來講,氣源是十分充足的,因為“過去十年的經驗顯示,現在世界上的天然氣比我們想象的要多的多,但問題在於,如何能夠把氣運到人們所需要的地方去。”

的確,過去的幾年中,美國由於頁岩氣被大量開采出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的天然氣供需基本麵。而原先出口到美國的中東地區天然氣出現大量富餘,致使國際天然氣市場出現較為寬鬆的格局。但天然氣要想運輸到消費地,不僅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入,而且開發周期較長,無論是LNG還是管道天然氣,都需要幾年的時間。

而國內天然氣分配和使用上也存在問題。國內氣源供應基本采用“以氣定電”原則,發電企業很多時候不能保證充足的天然氣供應。以江蘇為例,2012年8月-2013年8月,江蘇省燃氣發電機組總容量同比增加42%,但同期全省天然氣供應總量卻同比下降6.7%,發電用氣供應嚴重不足。

由於氣源上受到較大限製,對投資主體而言,就麵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華電上述人士表示,在其集團內部,對天然氣發電投資存在很大的爭議,一方麵公司要響應國家政策,加快清潔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比例,另一方麵,由於氣源無法保證,天然氣發電的建設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

在中海油研究院陳衛東看來,氣源問題從根本上講不是資源問題,而是投資問題,他認為隻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好,又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就能夠保證充足的氣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