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變臉”,見機行事
“變臉”源於中國戲劇,是川劇劇情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演員以煙火或折扇為掩護,層層揭去臉上的麵具,蔚為奇觀。
在如今這個社會,什麼人都有,這就需要人們做到見機行事、可剛可柔。
你可以“說單口相聲”,一會兒紅臉,一會兒白臉,教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測。你也可以扮著黑臉作莽漢以殺滅對手威風,或扮作紅臉好人用以給人台階,圓滿收場。當然,你還可以“演雙簧”、說“對口相聲”,一唱一和,讓對手如墜霧裏。扮白臉者給對手造成壓力,構成威脅,然後由紅臉出場取得滿意的結果。這種搭配效果,與一人有幾麵有異曲同工之妙。
需要說明的是,這並不是提倡大家做兩麵三刀的小人。事實上,智者、機敏者都善於“變臉”,也可以說,這是他們靈活應對事情的必備素質之一。
見機行事的變通技巧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自不用說,在外交上應用更是能顯示出它的強大效用。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世界上著名的曆史人物,美國第32任總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丘吉爾、斯大林並稱為“三巨頭”。他曾連續4次當選為總統,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當選為兩屆以上總統的人。他上任後,推行的“新政”使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逐步恢複繁榮。他在奮鬥曆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令人欽佩的應付自如、自信和政治技巧等一係列的公關藝術,很值得玩味。
不論是在內政還是外交上,羅斯福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都得益於他勤於思考、機敏應變的能力,特別是應變之功,幫他渡過了一個個難關,巧妙地回避了令人尷尬的處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國際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國際會議,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產生了巨大作用和影響。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團結和壯大的重要標誌,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這次會議期間還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很耐人尋味,體現出了政治家的機變。開始幾天,斯大林顯得倔強冷漠、嚴肅且不易交談,羅斯福試圖打破隔閡,但3天過去毫無進展。最後,他決定采用新戰術。第四天,進入會議室後,羅斯福說:“我先跟斯大林進行私人談話。”他抬起手來掩著嘴角跟斯大林自語道:“溫斯頓·丘吉爾今天早上有點古怪,他是在床的另一頭起床的。”這時候,羅斯福看到了一種模糊的笑意從斯大林的眼中出現了一下。一坐到會議桌旁,羅斯福便開始故意取笑丘吉爾的雪茄煙和他的生活習慣,等等,這開始引起斯大林的興趣,而丘吉爾則滿臉漲紅,一臉怒容。他越是這樣,斯大林就越是發笑。最後斯大林終於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並走過去和羅斯福握手。這是3天來他們第一次握手。
羅斯福以其個人的交際魅力,多種外交手段,從大局著眼,見機行事,成功地維係了盟國的團結。
自人類誕生之時,隨之而來的便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交往。因此,在人類社會諸多的關係中,人際交往便成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現象。而這種最基本的現象之中又有著諸多複雜的關係蘊藏其中,這就需要見機行事的機敏態度,才能恰到好處地解決好所臨之事。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臨事之智》中雲:“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得患濟事者是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之人。
應變能力已成為當代人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麵對比過去成倍增長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這些信息,是人們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潮流的關鍵。它需要我們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再者,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麵臨的變化和壓力與日俱增,努力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對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也有很大的幫助。
人際交往,談判交涉,必須懂得自保方可取勝。一味地“軟”,粉紅臉,無異於縱人欺侮;總是黑著臉強硬或白著臉使詐,又會激化對立、處處受防而落得敵人滿天下。高明的操縱者,紅黑相間,紅白並用,追求軟硬兼施的巧妙。
輕信他人就是挑戰自己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也就是說,人生在世,不能有害人的心思,但是防人之心一定要有;因為即便是萬丈深淵,也有底,可是一個人的心思卻是無法猜測的,正所謂“人心隔肚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人際交往是相互的,不是單向的;是長久的,不是暫時的,如果與人交往隻想著淩駕於別人之上,隻想著踩著別人的肩膀,隻想著謀害別人,那最終會害了自己。害人者是損人利己,可能因為手段的高明和隱蔽,害人者能暫時達到目的,但是紙包不住火,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遠的秘密,真相大白之時,也就是害人者身敗名裂之時,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可見,害人終害己,害人者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害人者在把別人推向危險時,自己是很難脫掉幹係的。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要對別人心存惡意,不要老想著怎麼去害別人。
當然,害人之心雖然不能有,但是防人之心卻不能無,世界上最難琢磨的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心叵測,如果在社交的過程中毫無防備之心,那麼我們就可能會被人害得很慘。
在生活中,不要以為某個人講誠信,或者看起來很好,就過分地信賴他,將自己的一切都告訴他,這樣很容易給自己造成重大損失,因為小人防不勝防。
《論語》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宰予問孔子對於一個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有一個仁人掉到井裏了,他應該跟著下井嗎?孔子說:為什麼這樣?他可以待在井邊救人,卻不可陷入井中。好人可被欺騙,但不可被迷惑、被愚弄。
李先生單獨旅行,在飛機上遇到一位投緣的乘客。飛機降落後,兩個人一起下機,一起提取行李。
在通過海關之前,新認識的朋友對李先生說:“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煩您幫我拿一件。”
李先生心想,自己的東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過來。但是讓李先生沒有想到的是,那個行李包內藏匿著毒品。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可想而知。李先生被海關人員以攜帶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
被海關帶走的時候,李先生大聲對著還在另一個關口接受檢查的“朋友”喊,但是那新認識的“朋友”卻說不認識他。
總而言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說大了這是做人的智慧,說小了這是處世的心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難題和事情,也會麵對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不應有害人之心,當然也不能毫無防備之心。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做人不可不信別人,但也不可過分地信賴別人,因為這兩種極端都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不信他人的人根本無法更好地與他人合作,無法獲得更大的成就;過於信賴他人的人則最容易上當,也難做成事情。
別讓單純成為傷害自己的利器
真正的朋友不在於相互利用,而在於共同的誌向和思想,彼此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不會因為一些小惠小利而斤斤計較。
交朋友的時候,要懂得“精選”,懂得選擇那些真誠寬厚、知識淵博之人,在各自事業上能互幫互助,共同提高,而要“篩”掉那些帶有某種功利目的之人,如以權勢相交、以利益結交的人。有時候,人們最容易在自己最好最親密的朋友身上吃虧。與好朋友交往時,你可能隻注意到了你們親密的關係在不斷地增溫,卻忽略了他帶給你的傷害,等到無法挽回時,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曹心璿上大學後便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放棄了醫學專業,專心於創作。值得慶幸的是,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知名的專欄作家金青凝,她們成了知心朋友,無所不談,金青凝悉心指教,曹心璿不久便寄給了父母一張刊登自己文章的報紙。
一個人在挫折時受到的幫助是很難忘的,更何況是朋友,曹心璿與金青凝幾乎合二為一了,一同參加雞尾酒會,一同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曹心璿把金青凝介紹給她所有認識的人。但這時金青凝麵臨著不為人知的困難,她已經拿不出與名聲相當的作品了,創作幾乎枯竭了源泉。曹心璿把她最新的創作計劃毫無保留地講給金青凝聽時,金青凝心裏閃過了一絲光亮。她端著酒杯仔細聽完,不住地點頭,罪惡想法就產生了。
不久,曹心璿在報紙上看到了她構思的創作,文筆清新優美,署名是“金青凝”。
曹心璿談到她當時的心情時說:我痛苦極了,其實,如果她當時給我打一個電話,解釋一下,我是能夠原諒她的,但我整整麵對報紙等了3天,也沒有任何音訊。半年之後,我在圖書館遇到了金青凝,我們互相詢問了對方的生活,以免造成尷尬,然後,很有禮貌地握手告別。自那件事以後,她們兩個人全都停止了創作。
我們在擇友時,首先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標準,遠離那些勢利小人。因為與朋友斷絕往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誰也不敢打包票自己交的朋友就都是益友,如果你交到損友,而又不願意與其徹底決裂,則當斷不斷必遭其亂,最後受傷害的一定是你。所以我們要結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奮上進的人。這樣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中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