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有心才能有幸福——順勢而為,靈活變通是王道(1 / 3)

做事莫做絕,給自己留條後路

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在現實生活中,在待人處世方麵,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

反觀生活中那些總是把話說得太滿的人,一定會表現出極端性格。凡是極端的人,基本上不願妥協,損失掉靈活變通的機會。世事如棋局,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會令自己尷尬。所以,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切忌把弓拉得太圓太滿。

人生的不快常常是毫厘之得失,半步之短長。世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存原則和實際情況,用不著看重別人的議論和評價,也別去幹預別人。時刻保持一顆容人之心,凡事給人留有餘地。萬事不饒人,怨恨別人,不原諒別人,隻會使自己更難過,隻能加重自己的負擔,使自己不快而已,不會給別人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寬容待人,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給別人一個台階。

要學會異地而處,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做事明辨是非,留有餘地的人,才是一個明智的人。

留有餘地雖然隻是一個小細節,但是卻能決定成敗。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絲餘地,才能讓自己在生活中進退自如。

三國時期,諸葛亮7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把他放回去了。有人會說,他很傻,抓一個人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最後卻“放虎歸山”!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不然了,諸葛亮這樣做,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也給孟獲留下了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諸葛亮知道,想要一個人為國家心甘情願地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伏。果然,在第七次釋放孟獲時,他終於甘心歸降認輸,諸葛亮此舉也成為了一段傳世佳話。

留有餘地,換句話來說,就是不要用盡。清人《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記了“四不盡”,即“功不可立盡,官不可做盡,恩不可施盡,寇不可殺盡”。意思是說,功要立盡了,就會功高蓋主,皇帝和功臣都會很不安,碰上老實的郭子儀還好,要遇到狼子野心的司馬懿,那就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而官至極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看似榮耀蓋世,其實危機四伏,君臣猜忌,必有一番死鬥。高到無官可封的年羹堯,沒想到後來一天被降十八級,最後還是被賜死。恩不可施盡,就是對人以恩惠的時候不要一股腦的幫助到底。寇不可殺盡,則有兩層意思,一是窮寇勿追,逼得他走投無路,會和你拚命;二是“鳥盡弓藏”,敵寇殺完了,將軍謀士們也就離死期不遠了。這些個“不盡”,都有道理,同樣也有些明哲保身的味道。

郭子儀是唐朝中期的名將,他在平定安史之亂等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唐代宗非常敬重郭子儀,並將女兒升平公主許配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

有一次小兩口吵嘴,郭曖看不慣妻子擺出一副公主的樣子,就憤懣不平地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仗著你父親是皇帝嗎?你父皇的江山還是我父親打下來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才沒當這個皇帝!”升平公主聽到郭曖出此狂語,氣得立即回宮稟報皇上。

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哭訴後,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就不是咱們李家的了。”他勸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要和和美美地過日子。在唐代宗的勸慰下,公主消了氣,主動回到了郭家。

郭子儀知道這事後,嚇壞了,他聽說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即刻令人把郭曖捆綁起來到宮中麵見皇上,請皇上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也沒有怪罪的意思,反而安慰郭子儀說:“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了點,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話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嗎?裝作沒聽見就行了。”唐太宗的大度寬容使郭子儀放寬了心,感激涕零。

正如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有時候別人的無心過失不應當斤斤計較、得理不讓,寬容處之,自然不會煩惱。生活也會因為相互的包容而更加美好。

另外,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不求人,也很難不被人求,所以無論求別人辦事,或是答應為別人辦事,還是拒絕他人,都要注意把話說得留有餘地。此外,表揚人,批評人,調解事端,解決衝突,應付尷尬局麵,調解不滿情緒,乃至布置任務,彙報工作等,都應當留有餘地。隻有留有餘地,才能自如地進退。

對自己和對方都要留有餘地,即使最強勢的談判高手,也會適當留給自己或對方回旋的餘地。萬一把自己弄得下不了台,這種尷尬會在談判雙方的心理上導致微妙的變化,甚至影響勝負的天平。

抓不住機遇,神馬都是浮雲

聰明之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命運更多的青睞,能在機遇來臨之時牢牢地把握命運,那是因為他們較之其他人進行了更為漫長而充分的準備,在各個時期都在警醒自己,不斷地尋找和創造機會。因此他們比其他人多了一雙發現時機的眼睛。

據說,日本繩索大王島村芳雄當年到東京一家包裝材料店當店員時,薪金隻有1.8萬日元,還要養活母親和3個弟妹。因此他時常囊空如洗。有一天,他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散步時,注意到無論是花枝招展的小姐,還是徐娘半老的婦人,除了都帶著自己的皮包之外,還提著一個紙袋,這是買東西時商店送給她們裝東西用的。他自言自語:“嗯!這樣提紙袋的人最近越來越多了。”島村芳雄這樣一想,整個心就被紙袋和繩索占住了。

兩天後,他到一家跟商店有來往的紙袋工廠參觀。果然,正如他所料,工廠忙得不可開交。參觀之後,他怦然心動,毅然決定無論如何非大幹一番不可,將來紙袋一定會風行全國,做紙袋繩索的生意錯不了的。島村芳雄雖然雄心勃勃,但苦於身無分文,無從下手,資金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最後他決定到各銀行試一試。一到銀行,他就對紙袋的使用前景,紙袋繩索製作上的技巧,及這項事業的展望等說得頭頭是道,但每一家銀行聽了他的打算之後,都冷冷淡淡地不願理睬他,甚至有的銀行以對待瘋子的態度來對待他。島村芳雄決定把三井銀行作為目標,連續幾次前去展開攻擊。然而他的熱心,在三井銀行也沒有得到同情,起初態度冷淡得連他的話都不願聽的職員們,過了幾天,對他的蔑視的態度就逐漸表麵化,終於耐不住厭煩地大發脾氣,一看到他就怒目而視。有時他一來,大家就發出一陣哄笑來取笑他,有時幹脆把他趕了出去。

皇天不負苦心人,前後經過3個月,到了第69次時,對方竟被他那煞費苦心、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答應貸給他100萬日元。當朋友和熟人知道他獲得銀行貸款100萬日元後,紛紛借給他資金,就這樣他很快就籌集了200萬日元的資金。

於是島村芳雄辭去了店員的工作,設立凡芳商會,開始繩索販賣業務。他深信,雖然他的條件比別人差,但用自己新創的“原價售銷商法”幹下去,一定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界站穩腳跟。首先,他前往產麻地岡山的麻繩廠,將該廠生產的每條45厘米長的麻繩以5角錢大量買進,然後按原價轉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

這種完全無利潤反賠本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島村芳雄的繩索確實便宜”的名聲遠揚,成百上千的訂貨單就從各地源源而來。接著,島村芳雄按部就班地采取他的行動。他拿著購物品收據前去訂貨客戶處訴說:“到現在為止,我是沒賺你們一分錢,如果這樣讓我繼續為你們服務的話,我便隻有破產這條路可走了。”客戶為他的誠實所感動,心甘情願地把交貨價格提高為5角5分錢。

同時,島村芳雄又到岡山找麻繩廠的廠商商洽:“您賣給我每條5角錢,我是一直照原價賣給別人的,因此才得到現在這麼多的訂貨。如果這樣無利而賠本的生意讓我繼續下去的話,我隻有等關門倒閉了。”岡山的廠商一看他開給客戶的收據存根,大吃一驚,像這樣自願不賺錢做生意的人,他們生平頭一次遇到,於是就不加考慮,一口答應供給他的麻繩每條隻收4角5分錢。如此每條賺1角錢,每天的利潤就有100萬日元。

創業兩年後,他就名滿天下,同時把凡芳商會改為公司組織,創業13年後,他每天的交貨量至少有5000萬條,其利潤實在難以計算。現在的袋子繩索更是講究,有塑膠帶、緞帶、絹帶等,每條賣價5日元左右。有些高級品的利潤更為可觀。

很多人工作很努力,卻得不到上司或老板的認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能準確地捕捉到成功的機會。我們之所以一直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是因為我們自身,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先見之明,不能捕捉到成功的時機,做任何事情完全不想要做得更好,隻是一味完成任務。在他們看來,“把事做完”勝過“把事做好”。因此,他們總是不成功。

成功人士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因為他們善於捕捉信息、抓住機遇。一句話,把信息和機遇變成成功的資本。可以這樣講,是否隨時做好準備捕捉信息、抓住機遇,成為衡量你成就事業大小的一種手段。

常常有人感慨:“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係在一個未來的機會上,他們當然不會成功,他們可能至今仍然在抱怨自己的命運。

羅丹說過:“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不缺少信息和機遇,而是缺少捕捉信息和機遇的能力。如果有了敏銳的眼力和創造能力,即使沒有機會,也能創造機會。

捕獲機會的願望,人皆有之,但在生活的道路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原因就是機會偏愛“有準備頭腦”的人。

裝傻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有時,表現得對一切都明白,精明過人,並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認真過了頭在外人看來就是犯傻。所以,凡事不那麼較真, 不僅對事情有利,同時也能使場麵圓滿,皆大歡喜。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事實也的確如此,一個人過分認真未必是一件好事。生活當中,有的時候裝得遲鈍一些、傻一些、糊塗一些,往往比過於敏感對你更有利。

當我們在強大對手的高壓之下,在麵臨危機的時候,藏巧於拙、裝裝糊塗,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

其實,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怎麼使用。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深藏不露,或者不到火候時不輕易使用。一個時時處處事事顯露精明的人,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同情和愛護、栽培,因此也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

《紅樓夢》中的寶釵就是一個很會裝糊塗的人。在生活中,寶釵並不像黛玉一樣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把自己的聰明隱藏起來。她表麵上“隨分從時”、“罕言寡語”,一舉一動顯得“端莊賢淑”,一切做法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風範,但實際上她熟諳世故,城府極深,“來了賈府這幾年”,雖然表麵不言不語,安分守己,實則“留心觀察”,因此即使是在榮國府這個人事複雜、矛盾交錯的環境裏也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甚至就連那個幾乎忌恨一切的趙姨娘也讚她:“很大方”、“會做人”。這其實都是她“裝愚守拙”的結果。她凡事本著“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為人處世原則,從來不刻意表現自己,不像黛玉那樣用尖酸刻薄的話語指出一些事情的真相,總是充耳不聞,揣著明白裝糊塗。

寶釵的聰明是一種很隱秘的聰明,史湘雲要起詩社的時候,因為沒有錢,寶釵便趁機要替史湘雲設東,告訴湘雲要從自家帶東西來款待大家,但出門的時候卻叫一個婆子來說:“明日飯後請老太太、姨娘賞桂花。”“聰明”的寶釵表麵上是幫了湘雲的大忙,但實際上卻是給另一段“金玉良緣”的一次打擊。她借口請大家,實則是為討好真正掌權的封建大家長。她的“糊塗”恰恰是她的聰明之處,因為她的“糊塗”,家長才將她嫁給寶玉。

事實上,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糊塗處事、精明做人可以給人一種平和的感覺,從而在吸收別人精華的同時,為自己的前途添加動力。

人生難得糊塗,貴在糊塗,樂在糊塗,成在糊塗,一時的糊塗,一世的成就。縱觀古今中外,絕大多數仁人誌士立身處世,均離不開聰明與智慧,而其聰明與智慧有時則需通過“糊塗”來體現。人的聰明程度有高低之分,糊塗程度也有真假之分。假如一個人小聰明,就是真糊塗假智慧;如果一個人大聰明,就是假糊塗真智慧。雖然玩小聰明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但若把大智慧隱匿於糊塗之中,則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可以說,糊塗既是一種智慧,又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