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傻也是一門學問,糊塗處事、精明做人的生存哲學雖然有點保守,卻大有可取之處。
學會沉默,不戰而勝
你或許能夠發現,低調者的“不言”不是不會“言”,而是會言而不言。在某種場合,沉默也是一種很好的進攻方式,有了適時的“沉默”會顯得更有力量。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在許多場合,一個人的好口才往往發揮不了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這對人們之間的交往是十分不利的。這時,如果你緘口不言,反倒更有利於與人打交道,這就是“沉默”的力量。
荀子曾說過:“言而當知也,默而當知也。”即由發言而論及核心,可謂“知”;保持靜默同樣能達到核心的,也可以稱得上“知”,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無論雄辯或沉默均是相同的。有時候無需開口說話,利用表情、眼神、舉止、態度,等等,也能充分地表達意念而接觸到核心。現實社會複雜多變,有時候不開口比開口更有效,所謂“沉默是金”,利用沉默的效果,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洛克菲勒的一生中,曾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情: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了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用拳頭猛擊寫字台的台麵,大發雷霆地說:“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位不速之客恣意謾罵了幾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視著這一位攻擊者,那人越是暴躁,他就越顯得和善!
那位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漸漸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他是堅持不了多久的。於是,他咽了一口氣,他是準備好了來此與洛克菲勒做爭鬥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寫字台上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洛克菲勒的回應,不速之客隻得索然無味地離去。而洛克菲勒呢,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重新拿起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好像是在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然後,繼續他手上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處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那麼,任何反駁的語言都是讓他難以接受的。對他的無禮采取沉默的方式,便是給他最嚴厲的迎頭痛擊。
在生活中,有些人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會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卻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不言”就是沉默,會讓別人琢磨不透你,會讓別人對你心生畏怯。因此,“不言”不是屈服、不是退讓,而是一種緩兵之計,是為了給對方一些鎮定下來的時間,這樣所有的問題就不再那麼複雜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反法西斯的三位巨頭,即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杜魯門與蘇聯主席斯大林在波茨坦進行會晤。在會議期間,杜魯門別有用心地對斯大林說道:“美國已經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式殺傷武器,其威力比最先進的導彈要大得多……”他的話語暗示出這種新武器就是原子彈,且不斷重複著原子彈的殺傷力問題。說完之後,杜魯門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斯大林的麵部表情,渴望能夠從那張沉穩得猶如一潭靜水的臉上看出一些變化。然而,杜魯門卻失敗了。坐在不遠處的丘吉爾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從另外一個角度對斯大林的神態進行認真觀察,但結果卻與杜魯門一模一樣。
這件事情過後,丘吉爾對杜魯門說道:“自始至終,我一直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但他卻沒有絲毫的變化,似乎是在聆聽你的談話,仿佛對你們的新型武器早已略知一二。”原本,杜魯門與丘吉爾準備以此要挾並恐嚇斯大林,企圖在戰爭結束時多得到一些好處,但見到斯大林無動於衷,不得不到此為止。
事實上,斯大林當時的神情完全是裝出來的,對於杜魯門的暗示,他聽得明明白白,但他竭盡全力控製自己的情緒,以沉默的策略來消磨對方的銳氣。顯而易見,丘吉爾與杜魯門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正是由於他們被斯大林的沉默不語所瓦解……由此可知,沉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可見,學會沉默,也是做人做事的一大藝術。
在頻繁的交流中,沒有什麼比長久的沉默更令人難以忍受,也沒有什麼比適時的沉默更加重要。不論氣氛多麼尷尬,都不要主動打破沉默。當對方被你的沉默所征服的時候,就是你的成功之時。
放低自己的姿態,主動示弱
人不應該示強,而應該示弱,這才是最高的做人境界。或許,你可以很強,但是你也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隱藏自己的光芒,向眾人“示弱”。因為弱與強,在某種時候,收到的效果截然相反:示弱,讓人處於強勢的地位;而逞強,則反而處於弱勢的地位。
強者示弱,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弱者,都能有所收獲。強者以弱者的姿態行事,人自然會謙虛謹慎,別人也樂意接受。如此,則強者更強;而弱者,則能從中獲得慰藉、平衡,從而在心平氣和中自覺向強者學習。
一個真正甘心示弱的人,必是一個豁達大度、寬宏大量的人,一個充滿人情、充盈智慧的人,並是一個處世淺淺而悟世深深的人。
其實你的示弱並沒有什麼損失,反而會給予別人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善於低頭的人是厲害的人,越是強悍的人,示弱的威力越大。越是事業成功的人,越要懂得示弱,少一些咄咄逼人,少一些斤斤計較,會讓別人更輕鬆,也更愜意。
元君和倩倩是同一個公司的白領,雖然兩人年齡相當,但是她們在公司的受歡迎程度卻是大大不同。平時倩倩非常注重自己的職場形象,在公眾場合絕對不哭,即便是工作上受到上司批評,也是一副堅強的姿態,是典型的“戰士型”,這樣的女人通常是天生的鐵娘子。倩倩一直很滿意自己能夠像男人那樣去戰鬥,上司敬重她,下屬害怕她。不過她也常常因為自己不服輸的個性,遇到事情不肯向別人低頭求助,弄得自己身心疲憊。
而元君則不一樣,雖然她的能力和倩倩不相上下,但她從不表現出自己很“強”的樣子,做什麼決定總是和大家一起商量著來,有時為了鼓勵失敗的下屬,還會將自己以前的失敗經曆告訴他們,並且讓他們不要泄氣。有困難的時候,會委婉地向對方說,總會有很多人在她身邊幫助她。
古語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在處世的時候,偶爾的示弱並不會被對方當成無能的表現,相反,示弱才是最堅強的表現。特別是在你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更應該試著去低頭,主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弱點,這樣才能以此來拉近和大家的距離。但是同樣地,要切忌不要讓人覺得你太強勢,難以靠近。很多過來人都說,善於低頭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
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示弱,都應做到適度適時。過度示弱,給人的感覺是虛偽或真正的弱小,而真正的弱小是沒有價值的。示弱應適時,該示弱的時候就示弱,不該示弱的時候就不能示弱,應講究原則和把握火候。示弱最好以強大的實力做後盾,才更顯其豁達和從容。而且示弱也要選擇恰當的機會,當你自己得意之時適當示弱,可以保護其他人的自尊心;別人失意時示弱,顯得“彼此彼此”,讓人感到“人皆如此,我又何恨”,從而得到安慰;別人贏得成功、榮譽,得到物質利益,在表示祝賀的同時,勇於承認這方麵實在“自愧不如”,可保護別人的好勝心和榮譽感。示弱就是低調的一種方式,但同時又是克敵製勝的法寶,越是強悍的人,示弱的威力就越大。表麵能示弱,包含了一個人的人品、道德、心胸和修養。示強或者示弱,其實可以衡量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處事方法。同時,示弱是一種智慧的顯現,它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智的忍讓。也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
示弱有時候也是一種有益的處世之道,當你學會放低位置、降低姿態,讓弱者獲得充分的人格尊重,那麼同樣地,別人也會用尊重的目光來看待你。
當你碰到一些麻煩時,懂得向別人示弱和善於示弱,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掌控和運用外部資源,能夠更加充分地調動周圍的保護欲望,甘於為你奉獻。做人要知道適時示弱,才能成為最大的贏家,才能在人生路上一步步通向成功。
示弱並不代表真正的“弱”。生活中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長談,可以是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廣眾之中有意以己之短,托人之長。如果你碰到的是個有實力的強者,他的實力明顯高於你,那麼你不必為了麵子或意氣而與他爭強。一旦硬碰硬,雖然有可能戰勝對方,但毀了自己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不妨示弱,以化解對方的戒心。
凡事都要留退路
《孫子兵法》說:“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說:當與敵人力量相當時,要迎擊敵人;當力量弱於敵人時,要能躲避敵人,要善於退卻,在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就會被強敵活捉。要保存實力,就必須懂得後退的道理。
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會遇到與強者的競爭,甚至會遭到強者的排擠,這時退一步,往往會是你做事的轉折點。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且避免了以硬碰硬的後果。
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當初起兵時,李密與李淵父子之間,是勾心鬥角的兩部,隻是李密後來被王世充打敗,他才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勣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安排了這樣的行動:把他“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地理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的感慨,認為李勣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勣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心懷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勣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經,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表麵上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勣的一種愚忠,實際上李勣早已料到這一舉動的神效。果然“朝野義之”,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從容行事。
有一年香港政府財政拮據,便想出了一個對策:把中環海邊康樂大廈所在的那塊土地進行拍賣。消息傳出後,很多人都紛紛趕來參加投標。不過,真正打這塊地皮主意的,在香港隻有英國的渣打銀行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內心有自己的打算,他考慮到,這塊地皮雖好,但也需要個底限,否則買回來也是虧本。李嘉誠經過充分考慮,報上了28億港元。幾次競標都敗於李嘉誠的渣打銀行,這次為了挽回麵子,豁出了老本,報出了42億港元的價格。
他們認為李嘉誠為爭這一地皮必定會拚命抬價。結果,當然是渣打銀行獲勝。正當銀行上下舉杯歡慶時,打聽消息回來的人說,李嘉誠的報價比他們少了14億。在場的渣打銀行人員一個個臉色頓時變得死灰,總裁的酒杯也嚇得掉在了地上,大呼上當。
李嘉誠精打細算,忍住了黃金地段的巨大誘惑,了解渣打銀行勢必與己一分高下,果斷地抽身而退,避免了對手的鋒芒。如果忍不住,把老本壓上,則可能會落個失敗,又有何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