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低調的幸福——韜光養晦,過淡定而雅致的生活(3 / 3)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而且在生活中,我們衡量一個人有多成功,從來就不是看他的“尾巴”翹得有多高,而是看他腳踏實地的能量。

因此,切記:“尾巴”絕不是旗幟,夾起“尾巴”才好做人!

在你取得成功時,不要因為驕傲而把“尾巴”翹上天,要懂得夾著“尾巴”做人。“尾巴”翹得越高,你離危險就越近。懂得低調做人,你才能保全自己。

人在屋簷下,必須得低頭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隻要你受這勢力的保護,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在別人的屋簷下,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規矩,就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製,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壓力,這種情形任何人都會碰到,特別是想幹成一番事業的人。所以,在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

隻要你已經站在了別人的“屋簷”下,就一定要厚起臉皮低下頭,不必等旁人來提醒,更不用等撞到“屋簷”感覺到疼了才低頭。這是一種對客觀環境的理性認知,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根本不必難為情。

“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勉強低頭而碰破了頭;由於你非常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簷”拆了,從而使自己受傷;不會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簷”。離開不是不行,但要去哪裏?這是一定得考慮的。而且離開後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誰都知道,回頭路不好走。

做人“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和諧的關係;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走更長遠的路;更是為了把不利的環境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力量。特別是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難之時,先退讓一步,采取低頭的策略,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還可以另辟蹊徑,重新占據主動。要想取得成功就得記得一個信條,人在矮簷下,不妨低低頭。

當然,低頭的前提必須首先學會低姿態。許多人放低姿態後總想著別人可能會很傲慢地對待自己或者輕視自己,有時候甚至認為別人會乘機侮辱自己,所以就打出了“萬事不求人”的招牌,把事情擱置起來,寧可承受不辦事的後果,也不低頭,這就很有可能失去很多的機會。必要的時候學會低頭,忍耐一時的恥辱是很有好處的。著名軍事家張良就是憑借一時的低頭和忍耐獲得了不小的收獲。

據傳,張良因為刺殺秦始皇失敗而隱藏於下邳。有一次,他到下邳的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身穿粗布短衣的老者。這位老者走到張良麵前,故意讓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看到這個場景後,張良感到很驚訝,但是見到此人年事已高,便勉強忍住氣,然後去橋下把鞋子拾起來還給老人。

按理說,老人應該知足了,但是他又對張良說:“給我把鞋子穿上!”聽到這話,張良更是氣憤,但想到既然已經給他把鞋子拾上來了,也不差這一下,便跪下給老人穿鞋。老者穿好鞋子之後含笑而去。

張良覺得很訝異,他看著老者離去。一會兒,老者又返回說:“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聽到這話,張良怔怔地答應了個“是”。

5天後,天剛亮張良就去了。但是老者已經先在那裏了。他看到張良後生氣地說:“與老人期,竟然遲到,何故?”於是便離開了,他離開的時候說:“後五日早會。”

又過了5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去了,但是他發現老者又先到了那裏,這次老人再次生氣地說:“你又遲到了,為什麼呢?”於是老人再次離開,在離開時囑咐張良:“後五日複早來。”

又過了5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他這次比老人來得早一些。老者來後高興地說:“應當這樣。”然後老人拿出一本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說完這話老人就離開了。從此張良再也沒見到過這位老人。天亮的時候,張良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軍師薑太公)。從此,張良不分晝夜,苦讀不舍,竟把全部《太公兵法》背了個滾瓜爛熟。其後不久,各路義軍紛紛扯旗造反,張良見時機已到,結交豪士,拉起隊伍,扯起了反秦抗暴的大旗。

實際上,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低頭”的姿態絕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處事智慧。放低姿態是學習謙恭,學習禮讓,學習盤旋著上升,這既是人生的一種品位,也是一種境界。總之,“人在屋簷下,不妨低低頭”,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成就你的人生大事業。

其實聰明的人應該知道在“屋簷”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這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低頭,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積蓄自己的力量,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貪小便宜必吃大虧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寬廣的胸襟,要有遠大的眼光與誌向,不要爭一時之短長、計較眼前的得失。

在有些情況下,我們想要達到一種目的,但卻麵對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時候如果我們過於彰顯這種欲望,就會更加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和提防,從而增加我們精力和資財的投入。如果我們顯示出無所謂和很坦然的姿態,那麼在競爭中所出現的情景就會不同。

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一種互為存在、互為結果的東西。一個人不能事事隻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我們更不能時時怕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天地輪回,平衡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哪一件事,都不可能有永遠的受益,也不可能有永遠的吃虧。

溫州有位商人非常精明,以“吃虧”贏取信譽。他在陝西銅川開了家機電設備公司,人呼他劉老板。一次,有個老客戶來買電器配件。客戶火燒眉毛要得急,因為拿不到這個配件,所在的企業停工一天將損失5萬多元。

劉老板找遍了所有的公司,都沒這個配件。他安慰客戶不要著急,並保證在一天之內一定把貨找到。劉老板親自出馬打的直奔西安,誰知西安也沒貸。於是他連夜乘機飛赴杭州,下飛機已是淩晨3點。他付了幾百元車費又打的趕往溫州老家。

在溫州,經過好一番折騰聯係後才買到那個奇缺的電器配件。為了趕時間到溫州機場,出租車路過家門口,他沒有叫停以探望二老。當他把貨交到客戶手中時,一看表,正好24個小時。一個300元的配件,頂多賺30元的利潤,但劉老板除受累、受餓不說,還付出了3000多元的出租車和飛機票的錢。

客戶第二天敲鑼打鼓送來大匾,還帶上當地媒體……很快,劉老板甘願吃虧的事在業內流傳,其公司生意也日益興隆。

這是一種更主動的人生智慧。這種放棄、讓予、“吃小虧”,是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自己不可能獲得所有的機會和利益。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去爭呢?我們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麼,把這種必然性的東西駕馭在自己的主動權之下,豈不是更好嗎?這本身就已經是占了大便宜。因為不懂得這樣做的人,表麵上看,可能爭上了各種機會,但實際上他由於完全陷於已有的機會中,則不能不失去後來的各種機會的選擇。相反,有遠見的人則始終把這種主動權操控在自己手中,盡管失去了一些機會,但卻牢牢把握住了成就自己事業的大機會。

近代名將蔡鍔對付袁世凱采取的就是這種辦法。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奪得了大總統的寶座後仍然貪心不足,還想複辟帝製當皇帝。為了籠絡人心,掃除異己,他把蔡鍔誆騙到北京軟禁起來。蔡鍔心裏明白,不能爭一時之長短,索性處處假裝順著袁世凱,還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縱情聲色犬馬之中,袁世凱便真的對蔡鍔放心了。就這樣,蔡鍔穩住了袁世凱,最後瞅準機會脫身回到了雲南,領導了護法運動,推倒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人生有得意時就有失意時,在不利的形勢下,麵對強大的敵對勢力,要能委屈自己,不計眼前得失,把目光放遠,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最終目的。隻有目光長遠,高瞻遠矚,胸懷寬廣,不計眼前得失,才能成就大事;目光短淺,鼠目寸光,斤斤計較於眼前小事,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不爭一時短長,給自己製造一個好的環境,全心投入長遠利益,眼前失掉的,以後會得到加倍的補償。

人生中有各種各樣的機會,也會麵臨著種種的選擇。而衝突、競爭,也時時伴隨著我們的每一次機會與選擇。我們不可能全部獲得我們想要的所有利益,盡管它們本來是屬於我們的,此時我們必須放棄,讓出自己的一部分權力和利益。但是正是因為這種主動的放棄,有可能為我們換來更大的利益。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能隻盯著眼前利益,要懂得吃小虧可能會換來大便宜。

低調做人才能獲得幸福

大海之所以能夠彙聚最多的水,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最低。低處並不是看不到光明,低處不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相反,低處是一種考驗,一種鍛煉。萬丈高樓平地起,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從低處、卑微處慢慢做起的。

在生活中,豁達而謙遜的人最受人歡迎,相反,盛氣淩人、瞧不起別人者常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在他人麵前保持謙卑的姿態,留給他人良好的印象,你才能被接受,你的行為才會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低姿態往往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低姿態的人,他能夠禮賢下士,因此贏得了很多人才的歸附。在隋朝時期,李世民就已經開始籠絡人才為自己所用。當時有一個晉陽縣令名叫劉文靜,很有才能,但是由於劉文靜和反隋的魏國公李密結成了親家,因此被隋朝官府關進了監獄。

李世民知道了這件事情,便去獄中探望他。劉文靜非常感動,對李世民說:“如今天下大亂,隻可惜沒有像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人來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說:“你怎麼就知道沒有人出來收拾大局呢?今天我來就是想跟你商議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麼好計策嗎?”

劉文靜有感於李世民的紆尊降貴,便說:“現在各地反隋的有幾萬人,隻要能把他們利用起來,奪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令尊統率著幾萬軍隊,如果能夠收服那些義軍,用不了半年時間就可以奪得天下啦!”

李世民聽後,非常高興,但是他猶豫地說:“就怕父親不同意啊!”

劉文靜微微一笑,他知道李淵與裴寂友情深厚,便介紹裴寂與李世民相交,雙方得以溝通謀劃和計議。最終,劉文靜助李唐王朝開創了300多年的基業。

正所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大凡成功者往往都是恪守低姿態作風的楷模。

有一次,中國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到意大利出席一個國際會議。

然而,他到了地點後才發現,會場就是小鎮的一個酒窖。裏麵沒有豪華的擺設,更沒有領導席和貴賓座,大家坐著一樣的普通長凳。不過,與會者並沒有不自然的表現,這些有頭有臉的各國政要都自覺地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隨便入座。

龍永圖找了一條長凳坐下來,隨後就有一位老太太走進來,對他禮貌地點點頭,然後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邊。趁會議還沒有開始,龍永圖與那位老太太寒暄了起來,他們一直都沒有說到自己的身份。

待會議結束後,龍永圖才向會議的組織者打聽:“剛才坐在我身邊的那位老太太是誰?”

組織者聽後感到十分驚訝,說:“難道你不認識她嗎?”

龍永圖搖了搖頭,說:“我們沒有表明彼此的身份。”

對方歎口氣說:“她就是荷蘭女王呀!”

龍永圖聽了驚訝不已,連連說:“真沒想到,真沒想到!”

一個國家的女王卻沒有一點女王的氣派和威嚴,簡直就像和藹可親的鄰居大娘一樣!女王的低姿態頓時讓人覺得她可愛、可親、可敬。

可見,一個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麵對種種光環,都應該始終保持低姿態,這是難能可貴的品質與處世態度。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世間萬事萬物皆起之於低,成之於低。低姿態處世做人正是一種“終成其高、必成其大”的哲學。因而,為人處世要懂得謙虛謹慎,甘願處低,這樣方可登高。所以,低調做人正是一種終成其高、必成其大的智者之道。

有時候做人處世保持低姿態,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執著反而隻能白白增添煩惱。懂得謙卑,甘願恪守低調的做法也是一種曲線的生存方式,有時比高調、大肆宣揚自己的方式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