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時,一定要先置身暗處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情形就都真實地呈現在自己眼前了。”麵對敵手,尤其是資曆比自己老而水平比自己低的敵手,隱藏實力,後發製人是更好的操作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內外的矚目,因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國王都很有作為。楚國上下希望他能繼承父、祖遺誌,開疆拓土,使楚國更加強盛;而鄰近的小國則是戰戰兢兢,危不自安,甚至連中原的大國秦、晉也都密切注意楚國的動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即位後,根本不理國政,每日裏在宮中聽音樂,飲美酒,與妃妾們尋歡作樂,或是率領衛士於深山大澤打獵,一副標準的荒淫無度的形象。
楚國的大臣們自然不甘心楚國前兩代國王奮鬥的成果就此毀滅,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後來聽得煩了,幹脆在王宮外立一道牌子,上寫:敢入諫者死。嚴令之下,楚國的大臣們大概覺得還是保命要緊,真的沒人敢再勸諫了。
楚莊王日以繼夜,荒淫不已,一連持續了三年。國王不理朝政,下麵自然亂作一團:權臣們借機樹黨爭權,諂諛小人們則逢迎拍馬,撈取官職,貪官們更是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楚國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亂無序的狀態,而忠臣賢良隻有扼腕歎息的份兒了。
楚國的大夫伍舉實在忍不住了。他決定入宮進諫。不過他也不願意拿自己的頭往刀刃上撞,於是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他入宮見到楚王時,楚莊王正左摟鄭姬,右擁越女,一邊喝著美酒,一邊聽樂師們奏樂。見到伍舉,楚莊王問道:“大夫是想喝美酒,還是要聽音樂?”伍舉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聽音樂,而是聽人們說大王智慧過人,所以想請大王猜個謎語。”
楚莊王知道伍舉是要借機進諫,但既然伍舉沒明說,自己也不點破。伍舉便說道:“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隻大鳥,它羽毛五彩繽紛,異常華麗,可是三年來它既不鳴叫,也不飛走,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莊王沉思片刻,說道:“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飛,是等待看清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伍舉聽完楚莊王的解釋後異常興奮,他出宮後告訴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國大夫的蘇從,國王是很有頭腦的人,他是在等待時機,而絕不是一個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來楚國還是大有希望的。
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不但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更加荒淫無度,蘇從感到受騙,他全無顧忌,舍身直闖王宮,直言進諫:“您身為國王,不理國政,隻知道享受聲色犬馬之樂,卻不知道樂在眼前,憂在不遠,不久就會民眾叛於內,敵國攻於外,楚國離滅亡不遠了。”
楚莊王勃然大怒,拔出長劍,指著蘇從的鼻尖,厲聲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嗎?難道你不怕死嗎?”
蘇從凜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讓君王悔悟,能讓楚國富強,我的死就是值得的。”
楚莊王看了蘇從半晌,忽然扔下長劍,雙手抱住蘇從,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這樣忠於國家,不怕死的棟梁。”他揮手斥退歌男舞女,與蘇從談論起楚國的政務。蘇從這才驚異地發現,國王對國家上下的了解比自己還要多。
楚莊王隨後發布一係列政令,把那些權臣政客,諂諛小人,貪官和不稱職的官員該殺的殺,該罷職的罷職;把那些包括伍舉、蘇從在內的忠於國家、有才能、剛直不阿的人提拔上來。楚國的政治從汙濁混亂一下子變得清明而富有活力。
楚莊王待國內基礎鞏固後,不僅繼續開疆拓土,平定了周圍附屬小國的背叛,而且挺進中原,奪得了霸主地位,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位時,楚國的情況表麵上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卻有隱憂,權臣奪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難辨。楚莊王為了消除心腹隱患,從而走上中原霸主的地位,采用了異乎尋常的隱晦手段。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荒淫君主的形象,不僅解除了周圍國家對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顧忌,讓他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麵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況後,猝然施展霹靂手段,將楚國政治振刷一新,從而達到“大亂後大治”的目的。
世間萬事皆由矛盾的兩方麵構成,軟與硬,黑與白,正與邪,男與女,乾與坤……他們不僅共同構成世間萬物,還相互鬥爭不斷發展。鬥爭需要智慧,這智慧就是藝術,就是策略,就是做人做事的方法。
一個聰明的人,絕不會是一個隻知道一味逃避的懦夫,因為他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厚積薄發中,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他所堅持的原則是:小心潛伏,低調行事,並且不斷地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
低調是一種顯示為柔弱,但卻比剛強更有力的策略。低調者相信:人生不可能時時順利、事事順利,挫折與困難在所難免。最重要的是,人不應該逃避懦弱,而要積聚力量,厚積薄發。
狂妄自大隻會使你“四麵楚歌”
俗話說:“有功莫自大,有才莫自傲。”生活中,所有人都明白這句話蘊含的道理,可是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這樣一種境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都不肯藏起自己的能力與功勞,稍有作為便鬧得人盡皆知,自以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卻不知背後挨了多少白眼和謾罵。
孫浩是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員,若論工作能力,孫浩絕對是出類拔萃的,無論是銷售技能還是業務關係,在公司裏都是數一數二的。每個月的業務評比,他總是穩居第一名的寶座,但時間一長,孫浩就有些目中無人了,說話時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刻意貶低他人,尤其是對待客服人員。
業務員的工作是離不開客服人員的,原本那些客服人員也十分支持孫浩的工作,隻要是他的客戶打來的電話,他們就會馬上積極地進行售後服務。可是,隨著孫浩的態度越來越傲慢,客服人員越來越無法容忍他。有一次,他竟然說:“你們也不想想,自己的飯碗是誰給的,要是沒有我,你們通通都得餓死!客戶之所以會打投訴電話,就是因為你們的服務態度不好!”客服人員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背地裏卻用實際行動來與他對抗。凡是孫浩的客戶打來的電話,客服人員都一拖再拖,最後那些客戶隻好直接打電話給孫浩。再後來,由於後繼服務不到位,孫浩的客戶越來越少。
孫浩的失敗就在於他恃才傲物,認為自己有本事,就不把周圍的人放在眼裏,從而引起了大家的反感,最終通過一致反抗讓他“摔跤”。這就是教訓!事實上,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人之力能夠達到的,都需要團體的共同努力。自己的才能再高,也離不開團隊的支持與配合。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有了一點成績就目中無人,否則有一天也會像孫浩一樣摔得很慘。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這也是為什麼從古到今人們一直提倡人不可“居功自傲、居才自大”的原因所在。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謹記:有才莫自傲。
屠羊說,楚國的一個屠夫,楚昭王落難時,他曾跟著國君一起逃亡。一路上,楚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屠羊說照顧和解決的。後來,楚昭王複國,為了表示對屠羊說的感謝,便派大臣去問他想做什麼官。出人意料的是,屠羊說回答:“當初楚王失去了祖國,我也失去了賣羊肉的攤位,而如今楚王又複國了,我也恢複了羊肉攤,生意不錯,還需要什麼賞賜呢?”
楚昭王過意不去,再一次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說領賞。屠羊說又說:“當初楚國戰敗,不是我的過錯,所以我沒有請罪。現在楚國又恢複生機了,但也不是我的功勞,因此我也不能領賞。再說,我沒有本領,知識又不行,隻是因為逃難的時候有幸與國王在一起,如果大王因為這件事情而賞我,實在有違政體,我可不願意天下人都來嘲笑我國沒有法製。”
聽了這番說辭,楚昭王更加覺得屠羊說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又派了一個更大的官去請他,還明確表示要任他為三公。但屠羊說依然不為所動,還說:“我知道,官做到三公已經是最大了,比起我整天賣羊肉不知道強多少倍。可是,我怎麼能貪圖高官而使得大王落下一個濫行獎賞的惡名呢?我一定不能接受,還是繼續擺羊肉攤更加心安理得。”
麵對從天而降的好運氣,屠羊說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他並不認為自己過去對楚昭王的幫助是很大的功勞,並沒有以此作為攀龍附鳳的基礎,更沒有得意忘形忘記自己的身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居功自大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種手段,因為賞賜固然令人激動,但也有可能潛伏著禍害,正所謂“福盛轉禍”,讓人心頭難以踏實。
驕傲、自滿、自以為是……這些都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隻有擁有一種歸零的心態,才能不斷超越自己,得到更大的成功。靜守一份平淡,揮灑一腔執著,不妄自尊大,不自欺欺人,不飛短流長,不急功近利,“得失俱忘,閑看天上雲卷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做到這些,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有功莫自大,有才莫自傲”。
才高是件好事,可是若總自詡自誇,才幹就顯得十分刺眼。誠然,你也許在某方麵真的有著特殊的才能,但實在不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一個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人永遠不能將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藐視別人、自以為是的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夾起“尾巴”好做人
蘇軾有詩雲:“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裏講的就是本來有大勇,卻要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明,卻要裝作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同時也可以做到不隨波逐流。縱觀生活中那些大肆張揚的人,他們大多徒有其表,缺乏實力。
大文學家蕭伯納小時候就非常聰明,且語言幽默犀利。但他卻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出風頭,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批評一句,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語出幽默,非常風趣,但朋友們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的話,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們都將逐漸遠離你,這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
老朋友的一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朋友們將不會接納他,他又將如何在社會立足呢?從此後,他再也不會刻意地去炫耀自己,再也不講尖酸刻薄的話了,把他的天分發揮到了文學上,這一轉變成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老百姓有句俗話講“夾著尾巴好做人”,對普通人來講是這樣,對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來說也是這樣的道理。
明王朝的建立,大將軍徐達功不可沒。“指揮皆上將,談笑半儒生”的徐達,兒時曾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在其戎馬一生中,有勇有謀,用兵持重,為明朝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謀將帥才,他也深得朱元璋的信任。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至交,且戰功赫赫,完全可以“享清福”了。朱元璋也在私下對他說:“你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宅邸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可徐達就是不肯接受。萬分無奈的朱元璋請徐達到舊邸飲酒,將其灌醉,然後蒙上被子,親自將其抬到床上睡下。徐達半夜酒醒,問周圍的人自己住的是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內。”徐達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見其如此謙恭,心裏十分高興,命戶部在此舊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門前立一石碑,並親書“大功”二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在他好學不倦、嚴於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達,少年無讀書機會,但他十分好學,虛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攜帶大量書籍,一有時間便仔細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理論。因此每每臨陣指揮,莫不料敵如神,進退有據,且每戰必勝,令人心服。
身為統帥的徐達,還能處處與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未飽時,他也不飲不食;紮營未定,他也不進帳休息;士卒傷殘有病,他親自慰問,給藥治療;如遇上士卒犧牲,他更是重視,籌棺木葬之。將士對他無不感激又尊敬。
1385年,徐達病逝於南京。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為中山王,並將其肖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開國功臣第一”。
徐達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個人良好的修養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知道功成名就後如何安身立命。這不能不說是高人自有高招。曆史上幾乎無一例外,每個皇權的確立,無不倚仗文臣武將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但功臣往往成為權臣。在中國曆史上,功臣權臣奪取皇權或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鮮見。所以,曆代皇帝總是在政權到手後,視功臣為最大威脅,千方百計收回其權力。“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成為皇權統治下殘酷的事實,也是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