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哲族聲樂作品研究(2 / 2)

二、赫哲族民歌“依瑪堪”

“依瑪堪”是“魚皮部落”赫哲族千年傳唱的口頭民間藝術(說唱故事),與藏族的《格薩爾王》、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中國四大民族史詩。其故事內容大多能連續說唱許多天,歌頌英雄史事、民族興衰以及純真愛情等。唱詞合轍押韻。觸景而編,即興而唱。是深受赫哲族喜愛的演唱形式,內容也有揚善懲惡的社會性題材。演唱形式是一人說唱,沒有伴奏樂器,曲調自由,故事中各種人物的唱腔從不混用。演唱時多以襯詞“啊郎”開頭,含有“且說”之意。開始多在高音區進行,旋律性較強,隨後轉為吟詠式的演唱;結尾時歌唱性又加強。

30年前,赫哲族人吳寶臣從部隊複員回鄉,發現赫哲族傳統文化正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如“溫吉尼”(民族舞蹈)、“伊嗎堪”“特倫固”(傳說故事)以及“嫁令闊”(赫哲漁歌)等,就決心將赫哲族的寶貴文化發展和傳承下去,並開始了潛心研究。吳寶臣每天聽著前輩留下的依瑪堪的吟唱的錄音,用筆將曲譜寫下來。他帶了一批學習依瑪堪的學生,把自家當教室,用冰櫃當課桌,用自己記下的歌譜當教材,學員們個個精神飽滿、非常認真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伊嗎堪”的表演也講究眼神、表情,要用赫哲族語言演唱,在教唱過程中,吳寶臣特別強調了表情、眼神。1992年,他組織成立了依瑪堪藝術團,他和他的團員們用最樸實最真實的方式,傳承著赫哲族古老的說唱藝術。

近些年來又產生了許多現代的赫哲族民歌,如詞曲作家張黎和肖白曾經來到黑龍江的赫哲族住地之一的同江,被赫哲族的淳樸民風所感染,靈感大發,創作了歌曲《太陽給了我》,這首作品也曾經以雙人舞的形式展現在舞台上。赫哲族民歌《我的家鄉多美好》(填詞:楊倩、編曲:錢琦)表現了赫哲族人民熱愛生活、勤於勞動、熱情好客的民族風尚。節奏平穩、均勻中帶有跳動的感覺;其旋律流暢而婉轉,具有明顯的抒情色彩,非常有特色。

在56個民族中,赫哲族幾乎是最小的民族,但這個民族的祖先卻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觀念和信仰,是民族的氣概和頑強的精神,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其代代傳承和發展下去。

(注:本文為佳木斯大學科研立項課題研究成果,項目名稱:《赫哲族音樂的多元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W2011—02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王敏)